首页> 中文学位 >从民族文化传媒化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空间——以酉阳土家族为例
【6h】

从民族文化传媒化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空间——以酉阳土家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选题及意义

1.2研究现状

1.3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创新之处

1.5文章框架

2 相关概念及其互动关系

2.1民族文化

2.2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2.3传媒化

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传媒手段

3.1媒体的“强力效果论”

3.2传媒技术

3.3媒介类型分析

3.4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影响

4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开发的问题

4.1“艺术的光环”消失

4.2侵犯文化主体隐私

4.3“传播效果沟”明显

5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传媒化策略

5.1明确开发思路

5.2厘清传播目的

5.3把握传播细节

5.4优化传播效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的见证者,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几乎都在特定的地域传承着其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态的多样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寄托。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广泛地接触现代文化生活,民族文化进入了大众传播的过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大众传播的内容,这是“民族文化传媒化”的体现。借助大众传播手段,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发机遇,也遇到了从未出现的问题。因此,本文以酉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在民族文化传媒化的趋势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空间。
  本文在绪论中解释了选题原因、意义,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简单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着重介绍了“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媒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分析三者的互动关系,认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媒化中,会经历衰减、放大和积累的过程;第三章肯定了媒介的“强力效果论”,然后从技术、类型、特点和影响四方面梳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传媒手段;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酉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媒化开发中出现了“艺术的光环”消失、侵犯文化主体隐私和“传播效果沟”明显三大问题;最后,笔者提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传媒化策略,包含明确开发思路、厘清传播目的、把握传播细节和优化传播效果四方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