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居民点外部空间活力调查与研究——以永川10村为例
【6h】

农村居民点外部空间活力调查与研究——以永川10村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2 农村外部活力现状调查——以永川10村为例

2.1 调研概述

2.2 永川10村调研案例解读

3 “社会—活动—空间”视角下农村外部空间活力演变

3.1 农村外部空间活力当代与传统的比较

3.2 不同历史时期农村公共活动与外部空间的变迁

3.3 小结:空间引导活动

4 基于活力的农村居民点外部空间设计讨论

4.1 农村外部空间“公共性”引导

4.2 农村外部空间“积极性”引导

5 结 语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调研问卷

C. 作者在农村调研部分访谈记录

D. 作者在农村调研部分日记

展开▼

摘要

统筹城乡建设背景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当前农村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公共活动日益减少。另一方面,农村物质空间建设中,偏向于对城市居住区的简单复制,外部空间活力营造不足,对农民公共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农村公共活动的衰退导致农村社会关联断裂、集体行动能力减弱,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外部空间活力的相关问题,藉此展开研究,试图激发农村外部空间活力,重构农村公共领域。
  通过回顾相关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和吸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文章以永川10村为调研对象,通过田野调查,获取10村外部空间活力的现状与背景要素,在此基础上对10村进行整体解读,提出外部空间活力衰退是受到公共活动的“人”、“内容”、“空间”的影响;随后对各居民活力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居民点的多种背景要素会影响活力差异化。将调研获取的活力要素纳入历时性的梳理,按照“社会——活动——空间”的路线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外部空间活力的变迁,重点归纳了各个时期“空间”与“活动”的关系,由此提出了当代外部空间活力营造的机制。
  针对机制,提出外部空间活力营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构建“公共性”,需要在公共与私人两个领域保证空间的可进入性;第二个阶段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积极性”,使得空间能对公共活动提供持续的支撑能力。为此,借鉴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调研的实际案例,提出了外部空间“积极性”的设计策略。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重庆农村住房建造技术体系演变与现实技术策略研究》(51108474)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