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Th-17/IL-17相关细胞因子在大鼠重症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6h】

Th-17/IL-17相关细胞因子在大鼠重症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重症肺炎是引起机体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其根据获得环境不同分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和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evere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SHAP)。SCAP及 SHAP 均有很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SCAP 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50%,而 SHAP的死亡率可达 70%。近年来,由于感染的高危宿主增多,细菌耐药甚至多药耐药的现象日益严重,虽然不断有新的抗菌药物出现,重症肺炎仍然诊治困难、预后较差。目前重症肺炎的主要治疗手段还只是依赖抗菌药物、机械通气、液体支持和血液净化等,在占有大量医疗资源的情况下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因此,探讨重症肺炎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法,对疾病转归、获得早期有效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认为,重症肺炎的产生与病原体感染后失控的炎症反应有关,使局部炎症向全身性炎症演变,而非单纯病原菌和毒素损伤的结果。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在重症肺炎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近研究发现,机体存在一种新型的不同于Th1型和Th2型的效应T细胞—辅助性17细胞(T help 17,Th17)。该细胞是由天然T细胞前体Th0分化而来,具有与Th1和Th2细胞不同的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其在促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细胞能够特异性产生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而不产生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和IL-4,因此被称为Th-17。由于其具有促炎性作用,也被称为炎症性T细胞(inflammatory T cell)。IL-17A是IL-17家族的一个特殊亚型,由一个N-末端信号肽的155个氨基酸组成并由二硫键连接的同型二聚体糖蛋白。IL-17A由未分化的Th细胞在IL-6、转化生长因子-β1、IL-23的共同作用下激活Th17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孤儿细胞核受体γt(RORγt)产生。其与细胞膜上的IL-17受体A(Interleukin-17 receptor A,IL-17RA)结合后诱导固有免疫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如TNF-α、IL-1β、IL-6、IL-8、急性反应蛋白、粒-巨细胞刺激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等,共同催化多种炎症细胞在气道及肺内浸润,这些细胞相互作用又可以分泌多种炎症细胞因子,从而构成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复杂网络,使局部炎症向全身性炎症演变。目前对Th-17/IL-17相关细胞因子如IL-17、IL-17RA、IL-23、TNF-α、IL-1β在重症肺炎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甚少,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重症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模型,观察Th-17/IL-17相关细胞因子即IL-17、IL-17RA、IL-23、TNF-α、IL-1β在重症肺炎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重症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重症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模型,探讨Th-17/IL-17相关细胞因子(IL-17、IL-17RA、IL-23、TNF-α、IL-1β)在大鼠重症肺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1.通过气管内滴注肺炎克雷伯菌菌液建立大鼠重症肺炎模型。
   2.72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重症肺炎模型组(n=36)和对照组(n=36),每组分为6小组(4h组、12h组、1d组、3d组、5d组、7d组),模型组、对照组均为每小组6只。各组分别于设定时间点尾静脉取血行血常规检测,腹主动脉取血行血气分析,收集左肺肺泡灌洗液(BALF)行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无菌分离右肺中叶行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并取右下肺组织甲醛固定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3.模型组及对照组分别于设定时间点收集左肺BALF,离心收集上清液后ELISA检测IL-17、IL-23、TNF-α、IL-1β蛋白浓度,右肺上叶组织提取mRNA行逆转录后荧光定量PCR检测IL-17、IL-17RA、TNF-α、IL-1βmRNA表达水平。
   结果:
   1.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呼吸急促,伴明显紫绀,部分出现嗜睡,尿量显著减少,肺组织大体及病理镜下均提示双侧多叶病变,外周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动脉血氧分压进行性下降,于接种细菌后第5天最为严重。
   2.模型组IL-17、IL-17RA、IL-23、TNF-a、IL-1βmRNA的表达及蛋白浓度于第4h开始升高,第3d达高峰,TNF-a、IL-1βmRNA的表达及蛋白浓度高峰延迟于IL-17、IL-17RA、IL-23,于第5d升至最高。
   3.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4h开始升高,于3d达到峰值,此后出现降低趋势。BALF中IL-23与IL-17的蛋白浓度与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2,P<0.01;r=0.79,P<0.01。
   结论:
   1.气管内滴注肺炎克雷伯菌菌液成功复制大鼠重症肺炎模型。
   2.IL-23、IL-17与IL-17RA表达高峰早于TNF-α、IL-1β,提示 IL-23、IL-17和IL-17RA在重症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中是更早期的促炎因子。
   3.IL-23/IL-17促进呼吸道内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激活,从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及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