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
【6h】

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思路及主要结论

1.3本文主要贡献及不足

1.4本文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关于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相关研究

2.2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

2.3关于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制度的研究

3 数据、模型与变量说明

3.1数据来源

3.2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

3.3变量描述性统计

3.4实证分析框架

4 实证分析

4.1省内资源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2省内资源配置的规模经济与行政扭曲效应

5 稳健性检验

5.1以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量衡量行政扭曲效应

5.2以专项转移支付衡量行政扭曲效应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本文研究了省内的城市经济规模分布及其背后的资源配置方式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双轨制资源配置机制之下,省内资源集聚并非是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而是行政扭曲配置资源的结果。本文通过构建1990年—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1994年—2011年中国各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了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系统 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省内的资源集聚对省域、地级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
  第一,省内的首位和省会城市生产集中度提高10%,全省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下降2.5%和3.35%。省内的首位城市和省会生产集中度提高1个单位,各地级市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下降3.8%和5.3%。
  第二,本文通过使用1949年首位和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占比指标,来区分省内资源集聚中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行政扭曲效应”。在人口规模占比均值之上,首位和省会城市生产集中度提高10%,各地级市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下降1.31%和1.94%。因此,省内资源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改善省内各城市之间经济规模不平衡对全省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第三,本文还使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量占比和专项转移支付强度作为衡量“规模经济效应”和“行政扭曲效应”的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首位和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出让量每提高1个单位,各地级市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下降2.5%和2.3%。而首位和省会城市专项转移支付强度每提高1个单位,各地级市实际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8.8%和10.5%。
  在政策建议层面,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的基本制度背景之下,“双轨制”资源配置机制是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源于“行政扭曲效应”之下的省内资源集聚将不利于省域、地级市经济增长。而“规模经济效应”之下的要素集聚将改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对区域间经济差距的不利影响。基于此,为缩小区域差距,本文认为应从制度设计层面约束地方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行政主导权力,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调节资源要素中的基础性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