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肝脏、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亚群的变化
【6h】

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肝脏、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亚群的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语

声明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References

综述 细胞因子对血吸虫致肝纤维化的影响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 谢

展开▼

摘要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虫卵沉积于肝、肠等组织中形成虫卵肉芽肿及其纤维化是虫体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在感染的动物模型中,宿主对日本血吸虫的免疫应答经历了一个从急性期的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到慢性期的Th2型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沉积在组织中的虫卵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可引起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该过程由Th1型细胞介导,伴随着IFN-γ等细胞因子升高,引起宿主的急性炎症反应。感染后6~8周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0等逐渐升高,Th1/Th2轴发生偏移,引起宿主Th2型体液免疫反应。 研究目的: 用流式细胞技术在单个细胞水平对日本血吸虫不同感染时期的C57BL/6小鼠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内T 细胞及其亚群含量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讨论其意义。 研究方法: 1.模型建立:将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感染组小鼠通过腹部贴片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 2.组织取材:将对照组与感染组小鼠分别于感染4、6、8周经1%戊巴比妥钠麻醉,剪断下腔静脉,通过左心室灌注生理盐水将肝脏内的血液除尽,取肝脏与肠系膜淋巴结。 3.细胞学检测:制备肠系膜淋巴结和肝单核细胞悬液,经PMA和Ionomycin刺激,并固定、破膜,加入相应荧光抗体染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4.组织学检测:肝脏制备石蜡块,切片,经HE染色观察。 研究结果: 1.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的肝脏逐渐出现虫卵结节。肝脏内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肝组织的结构破坏明显。 2.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逐渐增大,肠系膜淋巴结细胞逐渐增多。 3.肝脏中CD4+细胞中IL-2+细胞、IFN-γ+细胞、IL-4+细胞、IL-10+细胞和IL-17+细胞的含量在感染后6周达到最高水平,感染后8周下降。IL-5+细胞的比例在感染后8周持续上升。 4.肠系膜淋巴结CD4+细胞中IFN-γ+细胞、IL-4+细胞、IL-5+细胞的比例在感染后8周持续上升。IL-17+细胞的含量在感染后6周达到最高水平,感染后8周下降。 5.肝脏中CD8+细胞中IFN-γ+细胞在感染后6周达到43.6%,随后下降。肠系膜淋巴结中CD8+细胞中IFN-γ+细胞在感染后8周持续下降。 结论: 1.C57BL/6小鼠肝脏在感染6周后有虫卵聚集并产生炎症反应,肠系膜淋巴结细胞数目增多。 2.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Th1、Th2和Th17)和CTL细胞亚群均有所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