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专利劫持者”的法律分析及其防范
【6h】

“专利劫持者”的法律分析及其防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 “专利劫持者”的界定

2.1 “专利劫持者”的词源、内涵拓展及相关概念

2.1.1“专利劫持者”的词源及内涵拓展

2.1.2 与“专利劫持者”相关的概念

2.2 “专利劫持者”的类型

2.2.1 传统“专利劫持者”

2.2.2 现代“专利劫持者”

2.3 “专利劫持者”的特征

2.3.1 行为动机的不法性

2.3.2 行为手段的可罚性

2.3.3 行为结果的危害性

2.4 “专利劫持者”的本质

3 “专利劫持者”的形成机理及危害

3.1 “专利劫持者”的形成机理

3.1.1 历史动因

3.1.2 现实动因

3.1.3 制度动因

3.2 “专利劫持者”的危害

3.2.1 浪费司法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

3.2.2 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3.2.3 阻滞创新

4 应对“专利劫持者”的域外经验

4.1 美国实践

4.1.1 行政措施

4.1.2 立法措施

4.1.3 司法措施

4.2其他域外地区应对经验

4.2.1 欧洲实践

4.2.2 亚洲典型国家实践

4.3 域外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5 中国防范“专利劫持者”的对策

5.1 防范“专利劫持者”的指导思想

5.1.1 坚持开放式创新

5.1.2 辩证看待“专利劫持者”作用

5.2 防范“专利劫持者”的具体制度

5.2.1 完善《专利法》和《反垄断法》的配套规定

5.2.2 注重司法救济的能动性和灵活性

5.2.3 发挥行政措施的多维度功能

5.3 防范“专利劫持者”的企业策略

5.3.1 事前防范

5.3.2 事后防范

6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随着知识产权经济时代的到来,专利的价值愈益凸显。专利权不但成为企业征战商场的重要筹码,也成为“专利劫持者”的获利工具。“专利劫持者”以不断提起诉讼谋取经济利益的特点著称,其依附于专利制度“挟专利以令诸侯”的谋利行为,使得社会各界担忧专利制度与其宗旨——激励创新、造福社会,已经离得越来越远,甚至背道相驰。
  “专利劫持者”发源于美国,它持有专利的目的并非生产嵌其专利的产品,而是通过向他人主张专利权利直接实现专利货币化。“专利劫持者”的专利权主张活动不但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开展,还造成司法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浪费,其对专利权的利用方式不但不利于专利转化和社会整体技术的创新,最终还会损害消费者福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专利劫持者”的影响蔓延至全球的专利市场。“专利劫持者”不但在海外频频攻击中国企业,在中国国内也早已开展了诸如专利收购等活动。“专利劫持者”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而中国却缺乏相应的防范对策,即便是中国最新的专利法修改草案中也并未确实解决应对“专利劫持者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专利劫持者”进行研究并积极应对,确保创新驱动中国的发展。
  文章主要分为五部分。文章第一部分就选取“专利劫持者”进行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内容进行了阐述。文章第二部分从“专利劫持者”的概念入手,探析了“专利劫持者”的类型和特征,并分析了“专利劫持者”本质。文章第三部分首先就“专利劫持者”的形成机理加以探析,随后阐述了“专利劫持者”带来的危害。文章第四部分以“专利劫持者”最为盛行的美国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美国应对“专利劫持者”的措施,此外,还研究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域外地区应对“专利劫持者”的经验。文章第五部分以域外应对“专利劫持者”的实践经验为镜鉴,立足中国国情,从指导思想、具体制度措施和企业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防范“专利劫持者”的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