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工人文艺的社会想象及其美学意义
【6h】

新工人文艺的社会想象及其美学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

2 “新工人”文艺的发生与发展

2.1 新工人艺术团的自我命名与歌唱

2.2 新工人文化:文艺阵线上的社会想象

3 流动中的劳动

3.1 劳动的变迁

3.2“在流水线的流动中是流动的人”①

3.3 新工人劳动与日常生活美学

4 乡里来的乡愁

4.1“从褐色的泥土,我跳到了城市”①

4.2“但愿先祖还在,还认得我们穿过的旧衣”①

4.3“纸上还乡”②的力度

5 “孤独”①的抗争

5.1 夹缝中求生存

5.2 沉默里的歌唱

5.3 消费社会里的孤独抵抗

6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新工人是指户籍在农村而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打工者群体。有关新工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在文艺的表现中也形态各异。改革开放以来,从最早的对农民工进城的描写到打工文学、打工诗歌的兴起,再到融合更多社会性理念的新工人文艺表达,对“农民工-新工人”的书写呈现出叙述主体上的被动/主动之分,也展露出在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背景下对文化领导权的再争夺。
  本文以新工人文艺为进路,借助北京新工人艺术团的集体文艺实践和诸如郑小琼、陈年喜、许立志等个体性创作,通过对新工人群体内部这些文艺文本的分析处理,来观照其中蕴含着的新工人对现实的感受及其精神文化诉求。新工人文艺文本中不仅包含着对新工人日常生活的审美再现,还表征着新工人对其身份处境及社会关系的审美意识形态。本文尝试以新工人文艺表达里的三种主题元素为坐标,在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纵横对照中,探寻新工人以文艺为阵地的崭新社会想象及其背后涌动的新的美学可能性。“劳动”是新工人工作与生活的首要方式,它不只表征新工人在城市的存在状态和工作属性,而且意味着新工人在政治身份之外的身份属性。然而在消费社会的日常生活美学中,新工人的劳动现场是被遮蔽的。并且由于居住、工作的不稳定与无保障,新工人在城市是流动的,这种流动中的劳动在新工人文艺中揭开了市场化时代劳动美学所掩饰的事实,那就是:劳动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同于革命话语时代的崇高叙事,而应是自然的、日常的现实主义审美内容之一。其次,新工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后开始有了乡愁,但这种乡愁不同于中产阶级消费主义逻辑下的田园乡愁,它本就是从乡土中来。新工人文艺中有不少表现新工人在城里对故乡家人的忧虑牵挂,但返乡后新工人也无法在乡土上挣脱城市的束缚。这种在城市留不下、在农村回不去的状态绝不是资产阶级的怀旧情怀,而正是资本化时代新工人在物质满足与精神归属层面的双重现实困境。再次,新工人群体内部对夹缝中求生存的社会处境的不同应对策略,既在不同程度上彰显了新工人的自我诉求,更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美学意味。孤独是新工人的现实处境,也是新工人文艺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在大众文化中的对抗性立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