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6h】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2.4 本章小结

3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空间演变进程

3.1 我国城镇化历史进程与乡村空间的发展

3.2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

3.3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演进模式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大城市近郊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

4.1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布局原则与整体思路

4.2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体系的构建

4.3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规划布局

4.4 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近郊区为例

5.1 南岸区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现状概况

5.2 构建完善的乡村居民点体系

5.3 集约化、规模化的乡村居民点规划布局

5.4 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展开▼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空间的拓展、功能的外推,对广大的乡村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郊乡村地区尤为突出。近郊区作为城市与乡村功能交接区域,成为受城镇空间蔓延影响最剧烈、空间结构变化最大及土地景观转变最快的地区。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具有城镇和乡村的双重属性,从土地属性来看,其属于乡村地区,从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来看,其更趋向于城镇属性。近郊乡村地区在城镇的辐射作用下,其经济条件较好,发展空间巨大,与此同时,由于其未纳入城镇建设区,往往还采用乡村地区的管理方式、设施配套等,明显的滞后于其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出现了空间布局混乱、土地利用低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滞后等问题。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近郊乡村地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何引导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本文对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展开了研究。首先对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为本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之后,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我国乡村空间演变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分析了内生动力和外在动力因素对乡村空间布局的影响;归纳出我国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演进模式,按城乡空间类型可划分为乡村演化为城镇、城中村和原地保留三种,按要素组合可划分为城郊生态旅游模式、远景城乡融合模式、民俗文化走廊模式、特色民族村模式;并呈现出规模集聚化、产业多元化、城乡网络化的发展的趋势。然后,以问题为导向,从居民点体系、规划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规划策略和方法。在居民点体系方面,从层级结构、规模等级、职能分工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并提出了重点内容和主要途径。规划布局方面,提出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布局思路,对乡村居民点选址的影响因素、选址方法等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可从公共设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劳动力匹配性来确定乡村居民点适宜的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从思路维度、工作阶段和关键问题方面,构建了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整体框架;从服务规模和时间距离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进行了分析,从层级结构和需求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匹配性进行研究。最后,结合重庆市南岸区近郊区的实际情况,将以上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乡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中,促进重庆市南岸区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实证研究的反馈,有利于补充和完善本研究的内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