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南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模型及规划优化研究——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城为例
【6h】

西南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模型及规划优化研究——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城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研究概念与对象界定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研究目的

1.5研究内容与方法

2 西南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问题研究

2.1西南城镇概况

2.2西南城镇应急避难规划建设问题

2.3西南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构建整体思路

2.4研究靶区调研分析

3 芦山县城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模型构建

3.1应急避难场所“2-模”网络语义模型

3.2调查收集与整理数据

3.3网络模型构建

4 芦山县城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结构分析

4.1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分析整体思路及框架

4.2网络结构整体分析

4.3凝聚子群分析

4.4网络个体特征分析

4.5网络特征总结

5 芦山县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策略及建议

5.1网络结构层面

5.2物质形态规划层面

6 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研究结论

6.2主要研究创新点

6.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1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课题研究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工程实践项目

附 录2

附表一:研究样本调研资料数据整理

附表二:研究样本“2-模”关系数据表

附表三:研究样本网络度数相对中心度

展开▼

摘要

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灾民安置设施,是城镇用于民众躲避危险地区的安全避难场所。西南地区随着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地复杂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日益加剧,城镇自然和次生灾害突发事件日益频繁,对城镇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西南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灾后应急避难效果不佳等问题,如灾后避难场所之间连通性弱,注重个体建设而忽视相互协作与配合等。因此,为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城镇防灾减灾提出的新要求,顺应国家相关防灾减灾政策需求,优化城镇防灾减灾系统建设规划布局模式,降低灾害对城镇造成的损失,提高城镇的防灾减灾能力,是关系到亿万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城乡规划学的重要课题。
  防灾减灾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各种子系统,而应急避难场所系统属于防灾减灾复杂系统的子系统之一。针对复杂系统存在多种分析方法,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是针对复杂系统分析的一种网络分析方法,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中的其中一种方法。为此,融贯城乡规划学物质空间思维和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凝炼“城镇防灾减灾中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演化机制”的科学问题,借鉴社会网络分析等技术方法,从应急避难场所内部系统整体角度出发,挖掘应急避难场所系统中避难场所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构建网络模型,分析网络的演化过程和结构稳定性、均衡性、脆弱性等,推导应急避难场所在防灾避难过程中的演化机制。在总结应急避难场所系统整体、局部、个体特征的基础上,定性定量的分析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布局、层级划分、个体配置原理和方法,弥补常规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中不同物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不足和技术缺陷。以此为突破口,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和设施配置进行优化和完善,推进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原理和方法探索。
  首先,对西南城镇现状及应急避难场所使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西南城镇地区经济、空间、人口土地、灾害情况进行概述,西南城镇应急避难场所使用现状等问题进行概述。针对近年来西南城镇受灾情况选择网络研究样本,确定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城为研究对象,并对选取的研究样本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进行现场调研,收集“震前”、“震后0-3天”、“震后4-15天”、“震后16-30天”、“震后31-60天”“灾后重建”6个阶段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和居民点布局,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芦山县城灾后应急避难场所的网络模型构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原理及二模网络转换方法,确定“点”和“线”并转换关系数据,构建二模网络数据,转换为多值数据的邻接方阵;借助Ucinet6.0、Pajek软件平台,构建六个阶段研究样本的网络模型,初步判断网络结构特征。
  第三,芦山县城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结构分析。分别对网络的整体、凝聚子群、个体特征进行分析,对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脆弱性、结构均衡性及关联性进行评价。通过对网络密度、凝聚力系数、平均距离、Lambda集合判断网络整体的稳定程度和关联性;对网络的中心度和 K-值分析判断网络局部均衡性和稳定程度;通过对网络个体的切点数目及比例判断网络脆弱性;最后对分析的六个阶段应急避难场所网络进行综合评价,“震后4-15天”应急避难场所避难效率最高,“灾后重建”综合排名仅为第四,并不能满足应急避难需求。
  第四,芦山县城应急避难场所网络系统性策略性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针对网络结构本身,从网络结构稳定性、脆弱程度以及结构均衡程度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及策略;二是基于芦山县城避难场所的物质形态规划,分别以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脆弱性、结构均衡性等指标为依据,指导应急避难场所的物质形态规划。具体包括重新规划灾后重建阶段应急避难场所规模数量为39个点,对其等级重新进行合理划分为三个级别,调整并优化应急避难场所本身设施配置等。
  本文在方法上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定性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弥补常规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中不重视物质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足;将应急避难场所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整体进行分析,突破了常规对应急避难场所单体的研究。融合居民点分布、避难场所分布,注重应急避难场所与居民点之间的关系互动,突破传统形态学注重对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形态规划布局,而忽视应急避难场所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单一性缺陷。提出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具体策略,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及灾后运营情况提供新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