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旅游背景下川渝传统场镇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6h】

文化旅游背景下川渝传统场镇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 论

1.1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传统场镇研究

1.1.2 文化旅游背景下的传统场镇研究

1.2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4.1 文化旅游相关理论研究

1.4.2 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

1.4.3 场镇相关理论研究

1.5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文化旅游与传统场镇

2.1文化旅游基础研究

2.1.1 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

2.1.2 文化旅游在传统场镇当中的现状

2.2文化旅游与传统场镇的相互关系

2.2.1 文化旅游的相关需求

2.2.2 文化旅游对传统场镇的影响

2.2.3 传统场镇影响文化旅游体验的主要因素

2.2.4 文化旅游与传统场镇的相互选择

2.3传统场镇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

2.3.1 传统场镇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2.3.2 传统场镇发展文化旅游面临的问题

3川渝地区传统场镇及公共空间解析

3.1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的人文历史

3.1.1 川、渝两地的发展历史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1.3 移民活动与巴蜀文化

3.2川渝地区传统场镇公共空间整体解析

3.2.1 传统场镇公共空间的形态特性

3.2.2 传统场镇公共空间的结构特性

3.2.3 传统场镇公共空间的功能特性

3.2.4 传统场镇公共空间的文化特性

3.3川渝地区传统场镇公共空间分类解析

3.3.1 传统场镇公共空间分类

3.3.2 公共空间特性的分类解析

4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场镇公共空间优化

4.1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场镇公共空间优化原则

4.1.1 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原则

4.2.2 保护环境可持续性原则

4.2.3 与本土生活的协调性原则

4.2.4 安全性原则

4.2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场镇公共空间整体优化策略

4.2.1 传统场镇公共空间整体保护策略

4.2.2 传统场镇公共空间功能优化策略

4.2.3 延伸游览路线,体验自然环境

4.2.4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升场镇游览品质

4.3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场镇公共空间分类优化措施

4.3.1 街巷空间的优化措施

4.3.2 场口空间的优化措施

4.3.3 码头、渡口空间的优化措施

4.3.4 广场空间的优化措施

4.3.5 微空间的优化措施

4.3.6 公共建筑和作坊的优化措施

5结 语

5.1总结

5.2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我国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之后,开始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场镇作为城乡之间的纽带,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川渝地区有着大量的传统场镇发展受阻,出路难寻。考虑到传统场镇具有的资源优势,本文以文化旅游作为传统场镇发展的契机。同时以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的公共空间在文化旅游背景下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界定了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明确了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为问题研究。首先通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文化旅游在传统场镇当中的发展现状。其次阐述了文化旅游与传统场镇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文化旅游对传统场镇的空间需求,以及传统场镇对文化旅游的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传统场镇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以及发展文化旅游时面临的问题。
  第三部分为特性研究。首先介绍了川渝地区传统场镇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和移民文化。其次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例调研,从宏观上解析了公共空间的整体特性,其中包括形态特性、结构特性、功能特性、文化特性。最后从微观上解析了公共空间的局部特性,将传统场镇的公共空间分为六类,分别是街巷、场口、码头渡口、广场院坝、微空间、公建作坊。并进一步对各类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和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四部分为策略方法。首先明确了传统场镇公共空间优化的原则是保护历史、保护环境、尊重居民、保证安全。其次从宏观上解析了公共空间的整体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保护传统场镇的历史价值、优化传统场镇的相关功能、通过延伸游览路线来体验周边环境、完善相关服务设施。最后从微观上解析了公共空间的局部优化措施。针对街巷、场口、码头渡口、广场院坝、微空间、公建作坊这六类公共空间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手法。
  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概括了本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以及适用范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