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过程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以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片区为例
【6h】

社会过程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以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片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综述

2.2 社会融合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空间过程:社区空间分异的动力机制、现象和原因

3.1 化龙桥片区概况

3.2 空间过程的动力机制

3.3 空间生产过程

3.4 空间分异现象和原因解析

3.5 本章小结

4 社会过程:社区社会融合现象、融合度和原因

4.1 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再生

4.2 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度探究

4.3 居民社会融合的现象和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正负效应: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

5.1 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的正效应

5.2 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的负效应

5.3 思考与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目录

C. 调查问卷

D. 访谈提纲

展开▼

摘要

近十年来,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以物质空间生产为核心目标、空间改造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增量式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伴随社会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空间进入转型期,城市由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社会结构向带有市场经济特征的多元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全球化、劳动分工、地域特性、居民个体行为等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城市空间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异现象。空间隔离、社会排斥等城市社会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与研究所关注的焦点。
  作为重庆市唯一完全城市化的行政辖区,渝中区率先面临存量城市功能调整与空间重构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取重庆渝中区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化龙桥新天地及其安置区作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过程视角观察该地区的空间变化与社会变迁,考察空间分异和社会融合各自的发展轨迹和动力机制,并运用定量方法对社区融合进行分析评价,总结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探求规划与政策策略。
  本文针对研究问题,界定核心概念,建立研究框架,并梳理国内外空间分异与社会融合的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中空间分异缺乏对社会后果的关注以及地方实证的必要性,社会融合多集中关注外来移民融合而少有对城市内生融合的研究。进入实证研究层面,首先从空间过程视角,剖析政府与开发商二者动力机制,解读政府从项目到区域的思维转变,开发商普通开发模式与社区运营的不同空间结果,从而总结出片区存在三种空间分异现象:居住空间显性分异、基础设施隐性分异、空间分异的阶层演替。其次从社会过程视角,建构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方法获取基础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两个社区的社会融合度进行评价和比较,总结出四种社会融合的现象:不同居民个体属性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融合形式;社区内私有邻域社会融合;行政力量促使的社会融合;以及新天地特有外籍人士社会融合。
  基于上述两个不同视角,本文提出空间分异和社会融合两者之间存在正负效应。其中正效应表现在:多层次的空间类型提升社区异质性;多元功能提供更多种类的交流场所;空间边界强化居民社区认同。负效应则表现为:空间封闭成为社会融合的实体障碍;过度商业化的空间变成社会融合的心理门槛。最后从空间规划和公共政策两方面提出思考与对策:空间规划应该以更小尺度的土地利用为前提,倡导设立更合理更开放的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则应建立和培育社区组织,引入社区规划师协助社区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凝聚力、认同感、和谐有序、包容共处的社区社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