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刑法禁止令的适用研究
【6h】

刑法禁止令的适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禁止令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弥补管制与缓刑结构缺陷的迫切需求

(二)落实社区矫正的基本需求

(三)扩大非监禁刑的长远需要

二、禁止令的概念、性质与形式

(一)禁止令的概念

(二)禁止令的性质

(三)禁止令的形式

三、禁止令的适用对象与条件

(一)禁止令的适用对象

(二)禁止令的适用条件

四、判罚禁止令的主体及方式

(一)禁止令须由法院决定

(二)禁止令从属判决书

五、执行禁止令的主体

(一)法定执行机关

(二)原有执行机关

(三)违禁处罚机关

六、违反禁止令的后果及处罚

(一)违禁行为及治安处罚

(二)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三)对违禁从业的特殊处置

(四)对“违禁高消费”的处置

七、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有选择性地附加了禁止令规定。将禁止令制度纳入刑法体系,是健全非监禁刑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国近现代刑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而刑法学界与实务界包括社会大众,都对禁止令这一新设立的规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禁止令的合理适用将打破我国司法机关长期倚重监禁刑的刑罚格局,改变监禁刑执行过于僵化的现状,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因而有必要就如何完善禁止令的判罚和执行环节予以研究。况且,作为我国刑事法律规定,禁止令制度运行时间尚短,就目前的法律环境与执行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亟须明确与改进之处。因而有必要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为此,本文将讨论焦点置于禁止令的适用。如在何种情况下才能适用禁止令、怎样适用禁止令等等,力图从中总结出该制度运行的基本规律。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共计2万余字。
  第一部分,分析刑法新增禁止令的原因。明确新增禁止令是弥补管制与缓刑结构缺陷的迫切要求,是落实社区矫正的基本需要和扩大非监禁刑的长远需求。
  第二部分,明确禁止令的概念、性质与形式。禁止令是人民法院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预防再犯罪,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判处管制或宣告缓刑的同时做出的禁止犯罪人从事特定行为、接触特定人员和进入特殊场所的决定。禁止令具有预防再犯罪措施的性质,其主要形式是禁止被判处管制或宣告缓刑人员从事特定行为、进入特殊场所和接触特定人员。并且,对“接触”的界定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禁止令的适用。首先,禁止令的适用对象是有再犯罪危险的、被法院判处管制和宣告缓刑的人员。从长远发展来看,禁止令应当纳入假释制度,将假释犯也作为禁止令的适用对象,保障假释制度的执行,实现矫正教育犯罪人的目的。其次,禁止令的适用条件以必要性为基础,内容须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禁止令的判罚主体和方式。首先,禁止令判罚主体是人民法院,因为禁止令本身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特点,因而由司法权决定更显慎重,更符合《立法法》的要求。其次,禁止令须规定于判决书中,并直接向特定的两类人员宣告。
  第五部分,分析禁止令的执行主体。由于《刑事诉讼法》新近修改,社区矫正的主体已经有所变更,因此禁止令的执行主体也存在更改的情形。禁止令的执行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下属的社区矫正机构;对于违禁行为的处罚主体分属社区矫正部门、公安机关;撤销缓刑的主体则为原审判法院。
  第六部分,讨论对违反禁止令行为的具体处罚。首先,对两类违禁人员进行治安处罚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其次,对撤销缓刑程序中,情节严重的规定进行讨论,认为存在即使符合法律规定,但不宜认定为情节严重的情形;再次,对违禁从业的情形,提出应该采用特殊处置的观点;最后,针对违禁高消费行为难以认定与处罚现况,认为可以采取保证人制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