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隐匿证据行为的刑法规制
【6h】

隐匿证据行为的刑法规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隐匿证据行为界定

(一)证据的含义

1.民事、行政诉讼法意义上的证据

2.刑事诉讼法意义上的证据

(二)隐匿证据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1.隐匿证据行为的定义

2.隐匿证据行为的特征

二、隐匿证据行为入罪根据

(一)法益侵害性

1.侵害被害人的个人法益

2.妨害国家法益

3.损害公民法律信仰

(二)应受刑罚处罚性

三、入罪隐匿证据行为的基本标准

(一)拒绝提供犯罪证据的入罪范围

(二)隐匿证据洗钱的入罪标准

(三)隐匿毒品毒赃的入罪标准

(四)隐匿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入罪标准

四、隐匿证据行为犯罪化及限制

(一)设置新罪名或行为类型

(二)对隐匿证据犯罪化的限制

1.限定在追诉犯罪中

2.隐匿重罪或者无罪证据

3.确定“亲亲相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修改了刑法第311条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的构成,隐匿证据犯罪圈随之扩大。但是,在追诉犯罪过程中,仍有一些严重侵害了他人人身财产等重要法益的隐匿证据行为,要么难以在现有的刑法罪名体系中找到对应的位置,要么基于罪刑法定原则,对其根本无法惩处。如何完善罪名设计,惩罚严重损害重要法益的隐匿证据的行为,需要系统、严谨的论证;如何通过司法解释和适用,勾织严重损害重要法益的隐匿证据的犯罪网,亦须系统、严谨的论证。为此,本文运用法解释学、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梳理现有证据犯罪的体系,归纳隐匿证据的类型,试图廓清隐匿证据的入罪范围。
  除引言外,全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界定证据及隐匿证据的概念。第一,根据三大诉讼法的规定,运用文义解释、法理解释和比较法解释等方法,界定证据的概念与特点,通过比较民事、行政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中证据的范围和特征,限定在追诉犯罪活动范围内,讨论隐匿行为针对的对象即关涉犯罪认定的证据。第二,分类隐匿证据行为类型,对比各类隐匿证据行为的行为特点,归纳隐匿行为指向的对象即认定犯罪所须证据的概念和特征。隐匿证据的概念是刑事诉讼当事人及辩护人、代理人,侦诉审人员以外的主体在追诉犯罪活动中隐瞒、藏匿的证明某人犯有重罪或无罪的证据。为探讨隐匿证据行为的入罪标准奠定概念基础。
  第二部分,明确隐匿证据行为入罪的价值根据。从刑法关于犯罪的定义和本质入手,提出具体划分相关犯罪圈的两大价值根据:法益侵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第一,隐匿证据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但并非所有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行为都应当被规定为犯罪,只有侵害刑法保护的重大法益的行为才应入罪,因此隐匿证据行为入罪必须限定在追诉犯罪活动中;第二,隐匿证据行为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这里的应当,既表明该行为具有实质违法性,还表明该行为具有惩罚的必要性,隐匿证据行为的法益侵害程度有时与伪造、毁灭证据的危害程度相当,此时该行为的法益侵害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更多时候即使是在追诉犯罪活动中隐匿证据行为造成的危害,在程度上未必达到了须要发动刑法的程度,隐匿行为毕竟是不作为行为,只有隐匿重罪或无罪证据才入罪。
  第三部分,探讨入罪隐匿证据行为的基本标准。结合前文分析的入罪的价值根据,从现有刑法的隐匿证据犯罪罪名体系入手,探讨隐匿证据行为的入罪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一,《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311条中新增行为类型,拒绝提供间谍证据或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与隐匿证据行为都是不作为性质,但拒不提供和隐匿证据在主观恶性、对抗程度还是有区别的,对此应有准确把握;第二,洗钱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都具有隐匿证据的行为特征,它们都集中在破坏经济秩序、毒品犯罪和严重的财产犯罪中,表明立法者对隐匿证据入罪标准的审慎态度;第三,在现有和拟调整的法律框架下,延伸讨论现有隐匿证据犯罪罪名体系的合理构建,提出限制犯罪圈扩大的基本思路。
  第四部分,跟进讨论隐匿证据行为入罪及限制。结合前文对隐匿证据行为入罪的理论和现实根据与标准,明确提出隐匿证据行为入罪建议。第一,采取设置新的罪名或者增加行为类型的方式入罪。具体建议是:将隐匿证据罪规定在刑法第六章第二节妨害司法罪之中;为关照证据犯罪及隐匿证据犯罪的体系性和完整性,建议将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或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修改为隐匿证据罪,拒不提供间谍犯罪证据或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作为该条的第二款。第二,针对新设置的隐匿证据罪及应予调整的相关罪名的构成,提出三点限制思路:隐匿证据行为应该限定在追诉犯罪活动中,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的隐匿证据行为不入罪;隐匿的是重罪或者无罪证据;在适用罪名时应当根据“亲亲相隐”限缩犯罪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