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监事会自我监督、产权性质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实证研究
【6h】

监事会自我监督、产权性质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

(一)监事会的文献综述

(二)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文献综述

(三)监事会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文献综述

(四)文献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假设及设计

(一)假设提出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三)变量选择及变量定义

(四)模型构建

五、实证检验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监事会治理是我国公司治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而且我国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也是公司治理的热点问题。对控股股东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控股股东能通过资金占用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随着我国国企高管纷纷落马,监事会的监督效果再次受到质疑。我国2014年国资委明确规定国有控股企业监事会成员不得再由政府官员兼任,这种去行政化的举措也表明了我国改革监事会的决心。我国正在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改革也需要公司推出与之相适应的监事会。所以对我国监事会没有发挥监督作用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提高监事会监督的有效性,减少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本文从监事会自我监督的视角来探讨监事会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监督效果。将监事会监督失效分为两个层面探讨:一是公司组织层面的自我监督,即控股股东操纵下出现的组织自我监督;二是监事会成员个人层面的自我监督。本文探讨内容涉及监事会成员构成、监事任期和监事持股几个方面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影响效果。另外,本文进一步结合我国公司的产权性质,讨论在不同的公司产权性质下监事会自我监督效果呈现的差异。本文以2006-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STATA12.0进行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研究验证了监事会自我监督是导致监事会监督失效的真正原因。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在于:第一,组织层面监事会自我监督中,股东监事的比例越高,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越多,职工监事的比例越高,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越少,而独立监事的设置对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无显著影响。第二,个人层面监事会自我监督中,监事任期对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无显著影响,而监事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越少。第三,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在公司组织层面监事会自我监督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影响方面存在差异,在个人层面监事会自我监督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影响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结论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选举出代表自身利益的股东监事,使得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形成自我监督,无法发挥监督作用。而职工监事和监事持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监事会的自我监督,但实际中职工监事的比例大大低于股东监事,且监事持股的现象并不普遍,导致职工监事和监事持股的抑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修改《公司法》,实行董事会和监事会选举分离选任;重视职工监督权,对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区别设置职工监事比例以及积极推行监事持股等政策意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