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州市地面塌陷成灾机制与危险性评价
【6h】

广州市地面塌陷成灾机制与危险性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广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地面塌陷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广州市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灾机制

第四章主城区地面塌陷灾害危险性评价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 谢

附 录

展开▼

摘要

地面塌陷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近年来,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剧烈,地面塌陷灾害尤其是人为工程塌陷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呈不断增长趋势,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借助GIS技术,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广州市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灾机制及其危险性评价问题。 地面塌陷具有系统性、地域性、群发性、周期性等特点,其形成机理主要有:潜蚀论、真空吸蚀论、高压冲爆论、重力致塌论、振动致塌论、荷载致塌论、溶蚀致塌论、溶蚀致塌论、根蚀致塌论。地面塌陷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只有当它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时才成为灾害,每一次完整的地面塌陷灾害过程包括三个因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 广州市地面塌陷灾害主要有岩溶塌陷和工程塌陷两种类型,其中岩溶塌陷数量多,但工程塌陷损失最严重。广州市地面塌陷灾害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掘进。 论文采用信息量数学模型与GIS技术结合对主城区工程塌陷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选取了断裂构造、地壳稳定性、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基岩岩性、地下水动力条件、地表人类活动强度和地下活动强度等7个指标中的21个变量构建了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AreGIS软件参与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表达等过程,将广州市地面塌陷灾害危险性分为5个等级:极不稳定级、不稳定级、次不稳定级、基本稳定级和稳定级。极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西北角:不稳定级分布在主城区西北角的广花盆地隐伏岩溶区、沿断裂带附近和地铁线路的交汇处;次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珠江南北两条支流沿岸及周边地区,分布面积最广;稳定级和基本稳定级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东部、东北部和西南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