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津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6h】

江津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2研究进展

1.3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2江津市土地利用环境条件分析

2.1概况

2.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2.3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3江津市土地利用情况

3.1土地利用变化

3.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4江津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4.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土地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5.2建议

5.3讨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活动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人类对土地利用的范围和强度也空前增长,造成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物种灭绝和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严峻挑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生态过程、生物化学循环等全球变化问题,同时也涉及区域食物安全、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又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可持续土地利用,并进行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影响评价,探讨土地持续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是具有全球战略高度的论题。 我国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对外界变化的响应和承受力敏感而脆弱,加之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口压力大、土地资源紧缺,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尤为突出。将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实践,建立土地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用以监测、评价和指导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对于保证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县域经济是指县域内存在的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我国各个层次的经济中都包含了县域经济,也是构成国家、省和中心城市经济的重要部分。从地域上说,县又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因此,在县域范围内讨论土地持续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县域土地资源得到了持续利用,保护了耕地资源,保障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立足于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以江津市为例,基于系统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将江津市土地作为一个系统,分析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与问题,并通过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水平,从而为提高江津市土地持续利用水平提供对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简要阐述论文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简述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环境条件。在简述概况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情况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持续利用评价。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1997-2005年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程度的变化情况,并提出研究区域土地持续利用对策。 第五部分,结论与讨论部分。 本文的结论如下:江津市从1997-2005年这8年间,1.土地持续利用程度从基本可持续利用发展到可持续利用,该市土地持续利用程度是在波动中逐步提高的,处于由基本协调向高度协调过渡阶段。这说明江津市土地持续利用总体趋势是好的。 2.在这8年中,土地生产性有所波动,总的来看变化不大,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提高。一是因为城镇建设占去了周边肥沃的良田,使得中低产田土的比重在整个农用地比重中比例增大,出现农用地结构性的质量下降;二是因为江津市自身低产田土、低产园、低产林比例大。 3.生产稳定性在波动中稍微提高,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增大了对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例如修建公路、铁路、桥梁,修建农田防护林、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比例等等,减小了风险,使得生产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4.资源环境保护性在波动中有所提高,这是因为人们加大了水土流失整治力度,治理水污染,提高森林覆盖率等等。 5.经济可行性稳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增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结构趋于优化,这个准则对土地持续利用水平的增大贡献最大。 6.社会可接受性有波动,并且在2004和2005年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江津市在2004和2005年,经济发展速度慢于整个重庆市的平均速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