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生态控制研究
【6h】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生态控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文献综述

1.1小麦条锈病的地理分布与发生危害

1.1.1发生历史与地理分布

1.1.2危害损失

1.2研究概况

1.2.1病害循环

1.2.2病菌致病性研究

1.2.3品种抗锈性丧失原因及其控制对策

1.2.4品种抗锈性及其遗传研究

1.2.5抗条锈育种

1.2.6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策略及技术

第2章绪论

2.1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1 四川是全国小麦条锈病重要的越夏区

2.1.2 四川是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重要策源地

2.1.3 四川是全国小麦条锈病最重要的冬繁区

2.1.4 四川是受小麦条锈病危害损失最重的地区之一

2.2研究范围和内容

2.2.1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发生区划

2.2.2 四川小麦品种抗性和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2.2.3生态控制小麦条锈病研究

第3章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

3.1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划研究

3.1.1材料

3.1.2方法

3.1.3结果与分析

3.1.4讨论

3.2 四川盆地内小麦条锈菌传播路径分析

3.2.1材料

3.2.2方法

3.2.3结果与分析

3.2.4讨论

3.3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大区循环的关键环节

3.3.1材料与方法

3.3.2结果与分析

3.3.3讨论

第4章四川省小麦品种的抗锈性与病原菌变异

4.1 四川省小麦品种的抗条锈基因型

4.1.1材料

4.1.2方法

4.1.3结果与分析

4.1.4讨论

4.2四川小麦品种在田间的抗性

4.2.1材料与方法

4.2.2结果与分析

4.2.3讨论

4.3 四川省1991~2007年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4.3.1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讨论

第5章小麦条锈病的生态控制及机理研究

5.1小麦与蚕豆间作对病害的控制作用

5.1.1材料与方法

5.1.2结果与分析

5.1.3讨论

5.2小麦多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及稳产作用研究

5.2.1材料与方法

5.2.2结果与分析

5.2.3讨论

5.3不同抗性品种和不同品种混播对特定条锈菌株毒性变异的影响

5.3.1实验材料

5.3.2试验方法

5.3.3结果与分析

5.3.4讨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展开▼

摘要

四川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endf.sp.tritciEriks.)的主要越夏区之一,也是我国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冬繁区。小麦条锈菌自越夏区随高空气流传播到盆地冬繁区,经冬、春季大量繁殖并向外传播,成为我国其它麦区的重要春季菌源,由此可见四川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大区循环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小麦条锈菌在四川既能越冬,也能越夏,特别是小麦在川西北不同海拔高度的垂直种植,导致病菌能顺利完成越夏、越冬和周年循环,有利于新小种的产生、保存和发展,使川西北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之一。纵观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历史,四川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不但对当地条锈病的发生影响重大,而且对全国条锈病的发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控制四川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危害,不仅能确保当地小麦的安全生产,还能降低外传菌源,减轻我国主要麦区的春季防治压力。 研究四川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可为病害的分区治理和大区协同治理提供依据;研究品种抗锈性和条锈菌生理小种动态变化可为预测病害流行和菌源地治理提供依据;究病害的生态控制可为小麦条锈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尽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对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进行过研究,但受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和品种布局变化等的影响,病害流行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近10年来四川小麦条锈病流行出现了秋苗病害始见期提早、流行期加长、危害损失趋重等新特点,有必要重新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全省132个小麦主产县(市、区)1987~2006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时,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域可划分为川西北越夏区、川西南越夏及冬繁区、盆地冬繁区和川东南春季流行区。GIS软件分析发现,病菌孢子在四川盆地内的传播路径为:沿岷江、涪江、沱江和嘉陵江等4条河流自北向南、自西向东传播。通过相关资料研究明确了影响四川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程度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品种抗锈性、冬季菌源量(发生面积)和冬、春季的气候条件。 小麦条锈病已成为影响四川小麦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病害。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四川连年大发生,究其原因,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是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本研究根据对28个不同毒性谱的小麦条锈菌菌系的反应,并结合品种系谱分析,研究了58份四川省重要小麦品种、育种材料和抗源品种所具有的抗条锈基因。结果表明,Yr1、Yr2、Yr3、Yr5、Yr7、Yr9、Yr10、Yr24、YrVir1-2、YrAlba和YrSu等11个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布在42个供试品种中,其中携带Yr2基因的品种最多,有11个;携带Yr10基因的品种次之,有9个;14个品种抗所有供试小麦条锈菌菌系,可能具有Yr5或者Yr24基因;10个品种具有未知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显示,四川小麦品种抗锈性现状为:新审定品种区试抗性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新品种一经大面积推广后抗锈性衰退现象十分严重,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抗锈性水平仍不容乐观。 进行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和流行区的生理小种监测,掌握病菌群体组成结构和动态变化,对于预测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策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可为抗病品种选育、品种布局、轮换等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四川省小麦品种与条锈病菌互作在群体水平上的演替变化规律提供系统资料。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显示,1996-2000年间,条中31号出现频率占第一位,但呈逐年下降趋势。自2001年起,条中32号出现频率超过了条中31,成为优势小种。具有较强致病力的Hybrid46和水源11两大致病类群内部虽发生着急剧分化,但两大致病类群所占比例自1997年以来一直稳定在80%以上,尤其是近两年竟高达99%以上,成为绝对的优势种群。近年来,对Hybrid46(含抗性基因Yr3b、4b)具毒性的致病类型出现频率逐年下降,而对水源11类群(含抗性基因YrSu)出现频率逐渐上升,其中条中33(Su-14)类型出现频率近年来上升明显,尤其是在2007年更高达18%,仅次于条中32,成为第2位流行小种。表现在毒力频率上,四川小麦条锈病菌群体除对Yr3b+4b毒力频率逐年上升外,尤其是对Yrsu的毒力频率上升明显,且高于对Yr3b+4b的毒力频率,2007年达到100%。 本研究还在三个不同生生态区域对小麦与蚕豆间作对病害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条锈病和蚕豆叶斑病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小麦条锈病的相对控制效果可达31.3%~82.3%,对蚕豆叶斑病的相对控制效果为9.9%~26.4%。另外,作者通过对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进行不同组合的随机等量混播,系统调查了各品种净作田和多品种混播田小麦条锈病的病情发展动态。试验表明,4个或6个品种混播能有效推迟条锈病发病期,延缓发病速率,降低发病程度,并且具有较好的稳产作用。 将高感品种铭贤169、川农10号、慢锈品种川麦107、生产上表现中抗的品种绵阳31、川麦37、川育18和目前大面积仍然表现高抗的川麦36单播,将川麦107、川育18、绵阳31和川麦36四组份等比混合播种(混Ⅰ),将川麦107、川育18、绵阳31、川麦37、川农10号和川麦36六组分等比混合播种(混Ⅱ),将一属Su-12致病类型、对川麦36具毒性的田间突变株接种上述品种或混播组合并连续继代繁殖9代后,病菌在各品种上的毒性均增强,其中川麦36和绵阳31上病菌分别演化为强毒性的条中32和条中33(即Su-14);抗病品种川麦36对其毒性突变具有定向选择作用,所检测的各代次夏孢子对其具稳定毒性,但此毒性在其他品种上继代繁殖9代后的部分菌株中会丧失,病菌在川麦36上连续继代繁殖6代后,毒性高于其他品种或混播组合上繁殖的菌株;在含有绵阳31、川麦36的四组份混播组合上,病菌继代繁殖9代后的毒性虽有所增强,但对鉴别寄主的毒性弱于条中32和33;而在含有上述两个品种的六组分混播组合上,病菌连续继代繁殖3代后的毒性就较弱于绵阳11和川麦36单播处理上继代繁殖相同代次的条锈病菌,继代繁殖9代后,病菌对川麦36毒性丧失,表明多组分混播不利于病菌毒性的增强。利用对四川小麦条锈病菌株具有AFLP多态性的引物,对各世代收集孢子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预扩和选扩,没有发现各品种和组合继代繁殖代次上条锈病菌具有AFLP多态性,由此可排除病菌毒性变异由机械混杂引起的可能性。

著录项

  • 作者

    沈丽;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大学;
  • 学科 植物保护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赵志模,王进军;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435.121.42;
  •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流行规律; 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