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脂肪乳剂致动物骨质疏松及复方丹参的防治作用观察
【6h】

脂肪乳剂致动物骨质疏松及复方丹参的防治作用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目的:①研究用长期脂肪乳剂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小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②探讨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可否造成大鼠、小鼠高脂血症性骨质疏松,并探讨该类型骨质疏松的骨形态计量学和骨代谢、骨生物力学的改变,为骨质疏松病因学研究及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③探讨长期脂肪乳剂灌胃造成大鼠、小鼠的高脂血症可否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观察其肝脏病理学改变;④探讨复方丹参合剂(DSC)对长期脂肪乳剂灌胃造成的大鼠、小鼠高脂血症及骨质疏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否有防治作用。 方法:通过长期给予大鼠、小鼠脂肪乳剂灌胃,观察实验动物是否可以发生高脂血症、骨质疏松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方法如下: 实验一:长期给予大鼠脂肪乳剂灌胃实验取清洁级3m龄未交配SD大鼠27只(雌雄不拘,体重220±28g),随机分成3组,每组9只,1组为普通饲料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蒸馏水5ml/kg/d灌胃共20周),2组为脂肪乳剂组(脂肪乳剂5ml/kg/d灌胃连续20周),3组DSC组(上午脂肪乳剂灌胃5ml/kg/d,下午予DSC5.0g生药/kg/d灌胃,连续20周)。 所有大鼠实验结束前第14d、13d和第4d、3d分别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和钙黄绿素。实验结束时剪鼠尾采末梢血测血糖(BG),大鼠心脏取血处死,分离血清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分离右侧胫骨作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测量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静态和动态参数;肝组织称重,石蜡包埋制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及病理改变评分。 实验二:长期给予小鼠脂肪乳剂灌胃实验清洁级2m龄KM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g),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1组为普通饲料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蒸馏水10ml/kg/d灌胃,连续8周),2组为脂肪乳剂组(脂肪乳剂10ml/kg/d灌胃,共8周),3组为辛伐他汀组(上午脂肪乳剂10ml/kg/d灌胃连续8周,最后4周下午予辛伐他汀1.5mg/kg/d灌胃),4组复方丹参低剂量(DSC-L)组(上午脂肪乳剂10ml/kg/d灌胃连续8周,最后4周下午予DSC5.0g生药/kg/d灌胃),5组复方丹参高剂量(DSC-H)组(上午脂肪乳剂10ml/kg/d灌胃,连续8周,最后4周下午予DSC10.0g生药/kg/d灌胃)。 实验结束时,所有小剪鼠尾采末梢血测BG,经眼球摘除取血处死,收集血液,离心分离血清,测定血清TC、TG和HDL-c含量;左侧股骨用于骨羟脯氨酸、钙、磷的测定;右侧股骨用于骨生物力学测定;肝脏称重,肝组织部分作匀浆测定肝脏脂质(TC和TG),部分石蜡包埋制片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1.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对动物血糖、血脂、骨骼和肝脏的影响(1)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可致大鼠、小鼠高脂血症: 与普通饲料组相比,脂肪乳剂组大鼠BG升高(P<0.01),小鼠BG不高,大、小鼠的TC、LDL-c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均明显升高(P<0.01),HDL-c降低(P<0.01),TG无明显差异。 (2)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可致大鼠、小鼠骨质疏松:①对大鼠骨形态计量学的影响:脂肪乳剂组与普通饲料组比较,松质骨静态参数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分别降低63.4%、43.9%和32.7%(P<0.01),骨小梁分离度(Tb.Sp)增加111.0%(P<0.01),单位骨小梁面积破骨细胞数(Oc.N/BV)降低44.3%(P<0.01);动态参数荧光周长百分率(%L.Pm)、骨形成率(BFR/BS、BFR/TV)分别降低了45.8%、54.9%和65.4%(P<0.05);骨髓腔内白骨髓面积百分数明显增加(P<0.01),其中脂肪组织所占比例显著增加(P<0.01),血窦组织减少(P<0.05)。 ②对小鼠骨代谢指标及生物力学的影响:脂肪乳剂组小鼠骨羟脯氨酸(Hyp)比值、骨Ca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三点弯曲实验最大载荷、最大挠度和断裂载荷降低(P<0.05)。 (3)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可致大鼠、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普通饲料组比较,脂肪乳剂组大鼠肝湿重和肝指数升高(P<0.01),血清ALT、AST明显升高(P<0.01),肝脏切片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水样变及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脂肪乳剂组小鼠肝湿重及肝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切片出现少量肝细胞脂肪变和水样变,肝脏TC、TG均明显升高(P<0.01)。 2.DSC对动物血糖、血脂、骨骼、肝脏的影响(1)DSC对长期脂肪乳剂灌胃造成的大鼠、小鼠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与脂肪乳剂组比较,大鼠DSC组BG降低(P<0.01),大鼠、小鼠AI均降低(P<0.01),但还没达到正常组的水平,HDL-c明显升高(P<0.01),小鼠DSC低、高剂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DSC能预防长期脂肪乳剂灌胃造成的大、小鼠骨质疏松:①对大鼠骨形态计量学的影响:DSC组静态学参数%Tb.Ar、Tb.N、Tb.Th分别增加33.7%、61.5%和36.1%(P<0.01),Tb.Sp降低47.6%(P<0.01),Oc.N/BV无统计学差异,动态参数骨形成参数%L.Pm有增加趋势,BFR/BS增加了28.1%(P<0.05),但没达到普通饲料组水平;DSC组的红骨髓比例有所增加(P<0.01),但骨髓腔内仍然主要是白骨髓,其脂肪组织面积百分数减少(P<0.01),血窦组织面积百分数增加(P<0.05)。 ②对小鼠骨代谢指标及生物力学的影响:DSC低、高剂量组骨Hyp比值、骨有机质比值均上升(P<0.05),与普通饲料组水平接近,但两治疗组间无差异;DSC高剂量组断裂载荷升高(P<0.05),但与普通饲料组仍有较大差异。 (3)DSC对长期脂肪乳剂灌胃造成的大鼠、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防治作用:与脂肪乳剂组比较,DSC组大鼠湿重和肝指数、ALT、AST降低(P<0.05),但还没达到普通饲料组水平,肝脏切片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水样变及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均有所减轻;DSC组小鼠肝脏TC、TG均下降(P<0.05),但仍比普通饲料组高。 结论:1.本研究采用的脂肪乳剂长期灌胃可引起大鼠、小鼠出现TC升高、HDL-c降低为特征的脂质代谢紊乱,这种高脂血症与人类Ⅱa型高脂血症相似。 2.本研究采用的脂肪乳剂长期灌胃可致大鼠、小鼠出现高脂血症性骨质疏松症;这种骨质疏松症为低转换型,具有骨髓腔脂肪组织增加,破骨细胞数减少及骨形成率减少等特征。 3.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可引起大鼠、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实验大鼠脂肪乳剂灌胃时间较长(5个月),诱发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其特点是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气球变等病理改变;实验小鼠脂肪乳剂灌胃时间较短(2个月),诱发出非酒精性脂肪肝,其特点是少量肝细胞脂肪变性,未出现明显气球变、炎症等病理改变,提示了随灌胃时间延长,非酒精性脂肪肝可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发展。4.复方丹参合剂可提高长期脂肪乳剂灌胃的大鼠、小鼠血清HDL-c,对高脂血症所致骨质疏松有预防作用,还对长期脂肪乳剂灌胃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