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6h】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各种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得多样化,土地利用类型也不断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对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对作为全球环境变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有利于协调土地在保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已成为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省市之一。重庆市经济发展、三峡水库的修建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中国西南部唯一的直辖市以及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如何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是重庆市最紧迫的任务。加强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把握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发展规律,为将来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并通过调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重庆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选取重庆市作为分析对象,根据重庆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把重庆市划分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这三大区域即“一圈两翼”,对各区域进行定位分析。文章在综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市国土及房屋管理局提供的1997-2008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重庆市2009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和所需网络数据进行统计,从区域差异的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比分析了重庆市及“一圈两翼”的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和1997-200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从数量、空间和组合结构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土地产投比构建指数分析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从变化幅度、速度、利用程度变化和相对变化率四个方面分析了主要地类的变化,并且逐年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
   (1)重庆市及“一圈两翼”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①在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中,对重庆市以及“一圈两翼”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和组合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重庆市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中林地比重最大,其次为耕地。“一圈两翼”则由于各自地形地貌以及经济发展区位条件的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中的主要地类各不相同,各地类空间结构分布特征也有所差异。农用地中,“一圈”耕地比重大于林地,而“两翼”则是林地比重大于耕地;“一圈”的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远大于“两翼”。渝东南翼林地比重占到总面积的56.89%,土地利用优势度很高。②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中,通过耕地产投比和园地产投比来构建指数分析重庆市及“一圈两翼”的农用地经济效益差异。地势平缓、农业耕作条件较好的一小时经济圈农业经济效益最好,而山高坡陡、生态脆弱的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农业经济效益较差。
   (2)直辖以来11年重庆市及“一圈两翼”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①对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和速度进行分析。重庆市农用地主要是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建设用地都处于增加状态、未利用地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一圈两翼”则由于研究期间各自区域发展定位、发展条件和地区重点发展项目的不同,各地类的变化幅度和速度都有其区域特色。总的来看,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土地利用变化较快,渝东南翼变化较慢。②对土地利用程度变化进行分析。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的程度值有所下降,渝东南翼则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研究期间重庆市及“一圈两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复。③利用相对变化率这一指标将“一圈两翼”各地类的变化程度与全区的变化程度进行定量对比,进一步反映了三大区域在研究期间的主要地类变化特征的差异。④逐年的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1997-2008年间重庆市及“一圈两翼”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时空差异。采用研究期间每一年各地类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来衡量重庆市及“一圈两翼”的土地利用结构,通过图表反映其变化趋势,从而得出“一圈两翼”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存在的时空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