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及优化模式研究——以四川省夹江县为例
【6h】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及优化模式研究——以四川省夹江县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化既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如何用相对简单科学的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如何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而什么样的措施能有效地促进居民点布局的优化?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的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以四川省夹江县为例,针对夹江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问题,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别对夹江县不同地形区、不同人口密度区和不同经济区的居民点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对居民点布局有显著影响的自然、经济等因素作为聚类指标,对夹江县居民点布局类型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将全县划分为三个居民点布局类型区。然后,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4个能够代表夹江县居民点布局类型的行政村,对其进行了布局的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夹江县县情,提出了促进居民点布局优化的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居民点整体布局表现出不合理性。①各乡镇之间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斑块数量和斑块面积相差悬殊,斑块之间的自相似程度较低,形状复杂。②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夹江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③居民点斑块表现出规模小数量多的特征。平均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为0.22hm2,小于等于0.22 hm2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60.47%:小于等于0.22hm2的居民点斑块数量占居民点总斑块数的60.88%。④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衡,空间结构不稳定:破裂化指数为12.16,面缘比为1.16,分离度为3.80,近方比为16.48,均与理想值相差较大。
   (2)地形条件对居民点布局有直接影响。①影响居民点选址。居民点总面积、斑块周长和斑块个数均有:东南部平坝区>东北部丘陵区>西部山地区,说明平坝区更适宜居民点的布局建设。②影响斑块形状复杂度。平坝区、丘陵区和山地区的分维数分别是1.62、1.57和1.60,近方率分别为8.93、8.93和10.75,面缘比分别为0.95、1.28和1.19,说明平坝区的居民点斑块形状最复杂,其次为山地区,丘陵区则相对比较简单。③影响斑块的破碎度。平坝区、丘陵区和山地区的居民点斑块密度分别是4.34个/hm2、3.65个/hm2和6.67个/hm2,破裂化指数分别是4.92、2.80和5.14,说明山地区的破碎化程度最高,平坝区次之,丘陵区最小。而分离度指数表明丘陵区居民点斑块的团聚度最高,可能是由于丘陵区比较重视规划的原因。
   (3)农民人口密度对居民点布局有一定的影响。①农民人口密度与斑块数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居民点斑块的数量、平均面积、周长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②对斑块形状影响不大。高中低三个人口密度区的面缘比分别为1.12、1.24.和1.11,说明中密度区斑块形状比较简单;分维数分别为1.58、1.59和1.61,相差不大,说明居民点斑块的整体空间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三个区的近方比有:高密度区<中密度区<低密度区,说明高密度区边界更趋近于方形。③影响斑块破碎度。高中低三个人口密度区的斑块密度分别为4.93、3.79和5.16,破裂化指数分别为3.38、3.40和5.62,分离度分别为3.52、3.08和4.74,三个景观指数的变化情况表明:中密度区的农民人口密度比较合理,该密度下的居民点斑块团聚度较高。
   (4)农民经济收入对居民点布局有显著影响。①影响居民点规模。居民点斑块个数有:上游区<中游区<下游区,其值分别为9041、19608和26718,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有:上游区>中游区>下游区,其值分别为0.24hm2、0.23 hm2和0.22 hm2,故上游区的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数最少,集中程度相对较高;下游区反之。②影响斑块形状复杂度。上中下游三个经济区的面缘比分别为1.21、1.19和1.16,说明上游区的居民点斑块形状比较简单,中游区次之,下游区最复杂。三个经济区的面缘比和近方比均有:上游区>中游区>下游区,说明上游区的居民点斑块形状简单但空间结构不稳定,下游区反之。③影响斑块破碎度。破裂化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均有:上游区<中游区<下游区,斑块密度为:上游区<中游区=下游区,说明农民收入与斑块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斑块紧凑程度呈近似正相关。
   (5)通过聚类分析,将夹江县分为三类居民点布局类型区:低破碎高效益区、中破碎中效益区和高破碎低效益区,其各区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7.96%、27.19%和54.85%。三个区域之间交错分布,居民点布局在宏观上表现出了分离度大、破碎度高的特点。其中,低破碎高效益区的居民点布局特点是由新型陶瓷产业的经济推动和交通因素决定的,高破碎低效益区是由区位条件和政策因素决定的,中破碎中效益区是由经济发展现状和城乡规划因素决定的。
   (6)优化后的居民点景观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合理。案例分析选取了大同村、星河村、修文村和紫荆村四个行政村,其居民点布局类型分别代表不完全集中型、沿交通线布局型、自由布局型和沿山谷布局型。优化分析表明,4个村的居民点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程度明显降低。其中,大同村优化后:面缘比由1.19增大到1.60,破裂化指数由0.08减少到0.02:星和村优化后:面缘比由1.14增大到2.40,破裂化指数由0.13减少到0.01;修文村优化后:面缘比由0.85增大到1.83,破裂化指数由0.14减少到为0.01;紫荆村优化后:面缘比由1.27增大到1.81,破裂化指数由0.02减少到0.01。最后,建议从资金投入、优化时序、规划编制、完善政策和观念改变的角度努力,以促进夹江县居民点布局的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