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主自治背景下乡村治理的运行逻辑和过程——以S、D、J、Y四个村为例
【6h】

民主自治背景下乡村治理的运行逻辑和过程——以S、D、J、Y四个村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叙事研究、参与观察等方法,对沿海某省份的中等地区四个外部环境相似但发展各异的村庄进行了调查,对它们的民主自治情况进行了探究,探讨了广受关注的农村民主自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比较模拟了村庄民主自治模式特点对农村结构所造成影响的趋势,进一步就基层社会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以期对基层的认识和治理提供一些见解和依据。
   从J、D、Y、S四个村的民主自治特点来看,都具备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一是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复杂;二是“授意式”的民主形式;三是服从权威领导:四是治理呈现“空心化”的特征。而在实际治理中又依据自治能力的程度和受上级干预程度两个纬度展开。自治能力的纬度并不能体现民主强弱,而受干预程度是和村庄本身特性相关并且从政府的功利性角度考虑的,且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更倾向于关注强自治强干预型的村庄和弱自治弱干预型的村庄,因为这是得到政绩盼最高效方法。
   在各个村庄中,经济集中程度高的容易陷入精英内部循环的模式,进而往威权式统治发展、制约民主,而经济过于离散则造成了自治主体的中空化,也会使民主失效。在这些分支的基础上进行考察,又可以看出农村本身的社会结构受到影响,而在政治、经济等关联以及运行逻辑上发生了与之相应的变化。
   经过对四个事件的叙事分析可以逐步展现出四个村庄的行事模式,并进一步勾勒四个农村的基本组织模式等结构特征,由此得以看清S村正处于打乱原有体系却无法有效组织起来的原始离散结构,D村可以视作经过一定程度发展、具备一定自主能力的过渡阶段的民主自治形态,J村和Y村则分别可以看作D村基础上某种要素突变而形成的异化模式。
   在对四个村庄结构趋向的描述中可以得出一个和表面展示完全不同的结论,即每个村庄都面临结构不稳定的风险,而受到政府功利性鼓励的Y村和J村拥有的恰恰是稳定结构出现动摇后最有可能产生破坏性后果的结构模式。
   在运用“自治能力——干预程度”的框架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可以将四个村庄定位到以“自治能力”强弱和“干预程度”高低的维度划定的不同范围内。通过对不同范围相关内容的比较对比了现实中影响村庄稳定结构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做出了村庄运行逻辑和过程的模拟图示。
   最后,本文探讨了比较合理的稳定结构所需要具备的要素以及往理想结构状态转变的方法,提出了与结构稳定相关的要素,如威权与民意的平衡、经济水平、政府干预的原则等等,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推测政府干预的原则不应当形成弱干预弱自治和强干预强自治的偏好的结论,并且表达了对威权和民意的不平衡现象进行关注的必要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