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国以来,中国战争电影中的外国人形象研究
【6h】

建国以来,中国战争电影中的外国人形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一章 脸谱化、概念化的外国人形象

第一节 创作背景——文艺为政治服务

第二节 二元对立中的外国人形象

第二章 脸谱化向人性化转折

第一节 创作背景——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形式变迁

第二节 突破中的外国人形象剖析

第三节 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中的外国人形象

第三章 人性化、客观化视角下的外国人形象

第一节 创作背景——全球化影响中国电影市场

第二节 《拉贝日记》——历史逻辑视角下的拉贝形象

第三节 《金陵十三钗》中外国人形象剖析

第四章 过度反思—《南京!南京!》

第一节 导演陆川的个人诉求

第二节 创作与接受的距离—角川形象的剖析

第三节 过度反思的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一种对抗双方的极端状态,它以武力对抗的形式催生着历史的变革,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从古代冷兵器的面对面厮杀,到今天飞机导弹的远程轰炸,尽管战争的形式在不停的改变,导致战争的名义和出发点也各有不同,但战争的实质本质却不曾发生变化。它依旧是以杀戳为手段、以毁灭为目的的暴力行为,依旧以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对方为目的,依旧是战争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方面利益的冲突。在战争硝烟的背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演变。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也没有摆脱战争烟云的笼罩,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开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作战,一直到近年钓鱼岛事件下中日关系的紧张局面,战争的火苗充斥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即使是今天,当世界和平之声成为全球人民共同的愿望主题时,战争这个不和谐的音符依然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响起,国防、军队依然是每个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而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史,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这样一部战争史,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源,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为中国电影史开创了新的篇章,使中国战争片成为中国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电影,通过对战争影像的表达,向世人展现历史,令世人铭记历史,反思历史。一部战争片的主体构成是事件和人物。而任何事物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是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中国战争电影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同样如此,其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表达也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
   以时间为线的话,近代外国人在中国战争史中出现且被我国电影人重点刻画的对象为清朝末年的各国列强,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人,解放战争时期的各国列强,以及抗美援朝时期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因为政治外交以及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首先被电影人搬上中国大银幕的战争电影一是反映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战电影,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民族利益志愿参加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三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内战的电影。而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前两种战争形式中外国人的出现对战争事件起着关键作用的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后,人民还没有从战争带来的伤害中走出,而大批反映抗战题材电影的出现以及电影中对敌人的丑化描写,满足了人民战后心理阴影下的民族仇恨。而改革开放后,大批外来思想的涌入和影响以及中国电影人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一些反映清末影响中华民族进程方向的对外战争题材的电影重新登上大屏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加入WTO,一方面经济、文化都向着国际化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中华民族表现出维护国家利益、领土完整的迫切需求,更多的反映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电影出现,不同的是中国电影人更加公平,公正的对历史进行了还原,外国人的形象在大银幕上也变的立体丰满起来。而本文就是以这三个阶段为划分点,进行阐述,以研究中国战争电影中的外国人形象为目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之下,无论是电影导演还是观影对象都对战争事件本身有着不同情绪的或盲目或理智的理解和诉求。而一部成功的作品不仅要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可,还要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所以影片中对外国人形象的塑造,对其人性的反思尺度的合理把握,对于中国战争片走进国际市场,显得格外重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