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心肌的评估研究
【6h】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心肌的评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文献综述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心肌的评估研究进展

致谢

附录一: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 在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心脏彩超及临床症状作为参照标准,探讨磁共振成像对疑似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患者的心脏形态功能、心脏全时相运动功能、心肌首过灌注和延迟扫描的表现及其对CTO诊断的特异性、灵敏性,并对比CTO患者冠状动脉闭塞部位与MR相应心肌梗死区域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⑴选取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临床上疑似或已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但尚未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共26例。⑵所有病例均采用德国西门子Avanto1.5T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心脏形态功能、室壁全时相运动功能、瓣膜开启及关闭的活动度、磁共振心肌首过灌注及延迟增强扫描,其中1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⑶对应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心脏彩超及临床症状的相应检查结果,磁共振检查获得的室壁形态学改变、节段性室壁运动功能测定、心瓣膜形态和活动度、心肌首过灌注及延迟扫描获得的异常信号的节段性心肌,揭示CTO患者冠状动脉闭塞部位与相应心肌梗死区域之间的因果关系。⑷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心室形态、心瓣膜形态和活动功能、节段性室壁运动及心肌灌注情况进行x2检验(McNemar检验方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心脏磁共振形态学、瓣膜生理功能变化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比较:在26例患者中磁共振形态学和功能成像中,左心室室壁/室间隔厚度变薄4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6例。心脏彩超证实左心室室壁/室间隔厚度变薄4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脏磁共振延迟扫描与心电图检查符合心肌梗死改变比较:在26例患者中磁共振延迟扫描显示延迟强化15例,符合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13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22例心肌完全一致,4例心肌不一致,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6例患者104段心肌室壁中,磁共振延迟扫描显示延迟强化有23段,心电图显示18段心肌无存活,两种方法检测结果93段心肌完全一致,11段心肌不一致,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脏磁共振延迟扫描与冠状动脉造影显像结果比较:在12例患者204段心肌室壁中,磁共振梗死部位定位55段心肌与CAG相关血管病变一致,35段不一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证实CTO患者CAG梗死区域44段与磁共振梗死区域相匹配,32段不匹配,7例患者的磁共振延迟强化区域要比DSA证实闭塞血管理论上所诱发的心肌梗死区域要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影像形态学和功能成像能同时完成心脏形态、活动功能、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扫描的“一站式”检查,揭示CTO患者冠状动脉闭塞部位与相应心肌梗死区域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阐明MR对包括CTO在内的缺血性心肌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应用价值,协助对于冠心病的特殊隐匿类型CTO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该技术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