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6h】

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资料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资料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财政分权基本理论

2.1.1 政府问转移支付制度

2.1.2 政府间竞争理论

2.1.3 委托代理理论

2.2 信贷的理论基础

2.2.1 银行信贷配给理论

2.2.2 银行行为理论

2.2.3 信用理论

2.3 通货膨胀理论

2.3.1 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

2.3.2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

2.3.3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2.3.4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第3章 我国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的运行机制

3.1 我国财政分权的制度分析

3.1.1 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3.1.2 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制度

3.1.3 分权制的财政管理制度

3.2 财政分权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机制

3.2.1 货币经济层面

3.2.2 实体经济层面

3.3 财政分权视角下我国信贷刺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

3.3.1 “软预算约束”的角度

3.3.2 信贷资源配置的角度

第4章 我国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的现实审视

4.1.1 我国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率的总体现状分析

4.1.2 我国财政分权的区域分析

4.2 我国银行信贷的时期差异和区域差异

4.2.1 我国财政分权与银行信贷的总体现状分析

4.2.2 我国信贷投放的区域分析

第5章 我国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变量及研究方法

5.1.1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5.1.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单位根检验

5.2.2 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的总体回归分析

5.2.3 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的区域差异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以通货膨胀结构性变化为出发点,利用1985年-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着力研究和比较分权制后财政分权和银行部门信贷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探讨财政分权、银行部门信贷与中国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整体和区域关系,对此,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我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通货膨胀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深入分析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实践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探讨分税制前后财政分权和银行部门信贷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和促进中国财政分权理论的研究,为充分发挥财政分权改革的正向效应提供必要的理论与实证支持。主要内容包括:对比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财政分权的理论成果;从制度层面、货币经济层面和实体经济方面对财政分权视角下,银行信贷对通货膨胀的作用路径进行分析;梳理我国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的运行现状,对此进行反思和评价;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作用于通货膨胀的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引入虚拟变量,进行整体和区域的回归分析;提出财政分权背景下缓解通货膨胀和完善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表明:⑴1985年-2012年我国财政分权、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1985年财政分权改革的背景下,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信贷和财政分权从总体上加剧了我国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说明了不恰当的地方政府行为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财政分权虽然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资源配集权和投资决定权,但是地方政府受到了来自中央政府经济发政绩考核的压力,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激进的投融资方式,行政指导国有银行给予信贷支持,这成为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政府的金融干预对地区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变小,主要原因在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集权化效应逐渐被地方政府预算外的财政收支手段所抵消,并且随着我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我国继续协调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关系,使地方政府为本地区的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环境,因此金融干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变小。⑵国有银行部门信贷与非国有银行部门信贷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在财政分权改革实践中,银行部门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部门,在繁荣地方经济、分配信贷资源、吸引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1985年-2012年异质性银行信贷对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国有银行部门信贷对通货膨胀显著且符号为正,而非国有银行部门信贷与通货膨胀呈负相关,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地方商业银行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指导采取了各种信贷措施来扶持地区的经济发展,来满足中央政府的激励要求,从而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而非国有银行部门受到政府的影响较小。⑶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并且存在区域差异。从总体上看,除对外开放程度和城市化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不显著以外,其余变量都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显著的作用。其中,财政分权、国有银行部门信贷、国有银行部门信贷与财政分权的交叉项系数、外资利用率、地区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呈正相关,影响效应较强,非国有银行信贷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各不相同,财政分权在三大区域的系数均为正,但仅仅在西部表现最为显著。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国有银行部门信贷与财政分权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但西部地区的并不显著,随着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政府干预金融的程度加深,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引入的1994年虚拟变量在三大区域的影响效应也不尽相同,其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交叉项系数并不显著,只有中部地区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反映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部地区的政府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干预会引起地区的通货膨胀。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率、外资利用率的结果不显著,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率、地区经济增长率,西部地区中各控制变量都是显著的。地区经济增长率对三大区域的通货膨胀都有明显的影响,并且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最强。
  本研究建议:①改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引入全面的政绩评价体系。我国的财政分权是通货膨胀的制度根源,财政分权制度通过投资、银行信贷等扩大了财政支出的规模,进而增加了社会总需求,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在地方政府方面,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发展而倾向制定了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组合,虽然财政分权能够起到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方式存在偏差,主要采用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评价指标,却忽视了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等方面,造成了地方政府扭曲的经济行为,因而有必要重新确立全面的、可持续的地方政府评价体系,加大对地方政府所辖地区的财政发展状况的考核,引入其他影响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指标。②继续完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财政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公共池”的问题愈加显著,导致了中央政府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而省级地方政府是转移支付的受益方,下一级的地方政府政府不能获得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造成了地方政府的负债不均衡,进而导致了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因此,必须结合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改革,协调省级政府、县(市)和乡(镇)地方政府的财权,进一步优化财政体制来弥补集权导致的问题,首先要在立法层面上加以重视,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权力划分,详细规范政府的具体职责和承担比例,都将予以制度化和法制化,重新构建我国的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③完善财政分权机制,加强预算监督。财政分权制度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批判的吸收西方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容,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利需根据收支问题具体控制,特别是针对超出地方偿还能力的投资行为要建立监控监督机制,同时财政分权应与完善财政监督职能同时推进,加强预算公开的程度,让地方财政充分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虽然我国《预算法》对地方的预算平衡也作了规定,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不管在行政方面,还是在财政方面对上级政府都具有依赖性,容易引发地方政府不能实现预算平衡的后果。应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预算的方面的监督作用,逐步形成地方的预算硬约束。④增强地方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强化流动性管理。财政分权制度赋予了地方政府干预商业银行的权力,地方政府更容易受到政绩考核的影响,对地方商业银行进行行政指导,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从商业银行获取了信贷支持,用来发展吸引投资的基础设施或者直接投资大型企业,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转变为投资需求,加速了信贷规模的扩张,增加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一些投资风险大、效益较差的项目得以获得了信贷资金,地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进而增加了经济中的内部货币。因此,必须继续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地方金融制度的创新,增强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使其成为独立运作的法人。与此同时,要进行重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金融关系的改革,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让地方政府充分承担起化解本地区金融风险的责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