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6h】

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石窟旅游研究综述

2.1.1 宗教旅游的作用

2.1.2 宗教旅游动机

2.1.3 宗教旅游者行为

2.1.4 石窟旅游研究

2.2 国内石窟旅游研究综述

2.2.1 石窟的分类

2.2.2 石窟的选址

2.2.3 石窟的旅游价值

2.2.4 石窟的旅游开发

2.2.5 石窟的保护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

3.1.1 石窟

3.1.2 石窟旅游资源

3.2 基础理论

3.2.1 区位理论

3.2.2 空间结构理论

第4章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1 研究方法

4.1.1 最邻近点指数

4.1.2 地理集中指数

4.1.3 基尼系数

4.1.4 不平衡指数

4.1.5 核密度估计

4.2 数据来源和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第5章 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5.1 空间分布的类型

5.2 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

5.3 空间分布的离散度

5.4 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

5.5 空间分布的密度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地质因素

6.2 地貌因素

6.3 气候因素

6.4 宗教因素

6.5 历史政治经济因素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石窟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寻找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而开设的一种宗教活动场所。我国石窟遗迹地域分布广,保存数量多,绵延时间长,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我国现存的大中型石窟群在300处以上,小型石窟更是数以万计。石窟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造像精美,构图奇妙,对现代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我国已有部分石窟旅游资源被开发成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国内学术界对石窟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石窟的旅游价值评价、石窟的旅游开发、石窟的保护等领域。但是,截止目前为止,作为指导我国石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的空间分布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未曾见到。对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为未来我国石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空间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首先对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石窟旅游资源进行统计,然后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等方法和ArcView GIS分析软件,对统计后的石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共有属于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旅游资源316处,分布于其中27个省级行政区。
  (2)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聚集型,其最邻近点指数为0.1245。
  (3)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其地理集中指数为28.22。分布最集中的是四川、河北、陕西、甘肃等省,上海、广东、黑龙江、海南等省(市)则没有石窟旅游资源分布。
  (4)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不平衡指数为0.6275。其中,四川、河北、甘肃、陕西、河南5省共占全国石窟旅游资源的一半以上(53.16%)。
  (5)我国石窟旅游资源在8大区域间的离散程度较高,其基尼系数为0.8302。主要集中于华北、西南、西北地区,而青藏、东北地区分布较少。
  (6)我国石窟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线性和辐射性特征。其中,在河西走廊呈线状分布;辐射中心有3处:分别是川渝交界处、晋冀豫交界处、陕甘宁交界处。
  (7)影响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最主要的是地质因素、地貌因素、气候因素、宗教因素、历史政治经济因素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