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避难圈域划分方式研究
【6h】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避难圈域划分方式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我国山地地区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易形成灾害链,山地城市人地矛盾突出,大面积、大体量的挖方填方使得原本脆弱的山地城市环境人为地质灾害频发。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避难体系的一部分,在发达国家大量兴建,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与伤害。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较为滞后,尤其是山地城市,目前常用的避难圈域划分方式停留在二维层面,不适宜山地城市环境,该类方式不仅不能得到有效的避难圈域还将给灾时避难埋下隐患。
  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用地类型、自身特征、周边环境、面积等选取了四处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内的案例:教育类用地的重庆交通大学、体育类用地的大田湾体育场、广场类用地的缙云广场、公园类用地的花卉园。为保证基础数据准确,笔者以实地测量法得到了真实有效的避难圈域;两点间的剖面图、最短路径等数据。通过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得出:避难圈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水平距离、直线距离、实际距离数据及推导出来的公式将其一一抽离并量化,量化数值从高到低分别是:水平距离因素、路网弯曲因素、地形高差因素。
  已知影响因素及其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结合前人研究的理论、实践成果,总结出山地城市避难圈域划分原则;基于GIS软件提出适宜山地城市避难圈域的划分方式:首先找出该应急避难场所周边的避难主干道;其次确定几个不同方向上的位于避难主干道上的服务距离点;然后对避难场所周边进行区域划分;最后运用GIS软件分区计算,整合后得到避难圈域。
  最后以重庆市北碚区内已建区级以上避难场所为例,论证笔者提出的山地城市避难圈域划分方式,该方法量化处理三大影响因素并充分考虑了避难场所自身及周边环境,能简单快捷、准确有效的划分山地城市避难圈域。检验到北碚区避难场所规划存在分布不均,避难圈域重叠范围过大,已有避难场所不能满足该区域常住人口疏散避难,尤其是近郊、远郊区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