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MCR模型的县域生态用地识别及安全格局构建——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
【6h】

基于MCR模型的县域生态用地识别及安全格局构建——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区概况

2.1相关理论及概念概述

2.2研究区概况

3研究区生态用地概况及重要性识别

3.1研究区生态用地概况

3.2生态用地重要性识别

4基于MCR模型的南川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4.1生态源地的选取

4.2生态用地保护的阻力面构建

4.3阻力面分析

4.4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组分判读方法

5 南川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分析及优化

5.1南川区生态用地保护空间分区

5.2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组分的识别结果

5.3南川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构建

5.4生态用地保护的策略建议

6结论与不足

6.1结论

6.2不足及有待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情况

展开▼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范围不断扩张,大量自然资源被陆续开发利用,而生态用地被不合理占用,导致许多区域出现了生态用地数量不足且空间格局欠佳、生态环境严重脆弱敏感、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县域生态用地保护,以典型岩溶山地城市—南川区为研究对象,整合生态系统空间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特征,识别重要性生态用地,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生态用地保护、建设开发、农业生产三个过程,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用地保护的安全格局,为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将生态用地界定为:提供人类生存的必要生态系统服务、维持自然生态安全和稳定区域生态平衡的非生产性、非建设性土地。根据南川区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选取林地、园地、草地、水域、裸地为生态用地。南川区生态用地类型结构极度不均衡,整体景观破碎度较高,多样性程度较弱,其中林地为优势类型并具有重要支配作用,因此应在保护林地的基础之上,调整生态用地结构,提高景观整体多样性。
  (2)从水源涵养、景观游憩、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规避与防护功能出发,进行南川区生态用地重要性识别,研究发现:从结构来看,核心型生态用地占比达三分之一,其余三种等级占比均匀。从空间分布来看,核心型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楠竹山森林公园、花山公园、河流水系以及生态极敏感性斑块;重要型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核心型生态用地外侧,过渡型生态用地集中分布于中部低山槽坝区而一般型生态用地分布于北部中低山区,生态用地重要性等级受坡度的显著影响。
  (3)结合土地自身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研究南川区建设开发经济适宜性,研究发现:第一,南川区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受坡度影响程度较大;第二,南川区建设用地的开发经济适宜性与经济发展格局相一致,加之城市中心的辐射作用,位于中部低山槽坝区的城区范围建设开发适宜性最高,而位于南部中高山区的部分乡镇,建设开发经济适宜性最弱;第三,道路交通显著影响南川区建设用地扩张的经济适宜性,距离道路越远其经济适宜性随之减弱。
  (4)从生态用地保护空间分区结果来看,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可占区分别占比37.58%、22.98%、15.58%、23.89%。其中,生态核心区与核心型生态用地范围高度吻合,是城市开发与建设的底线区域;生态缓冲区主要位于生态核心区的外围,主要由重要型生态用地和部分过渡型生态用地构成;生态过渡区,位于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可占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用地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三种过程的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以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为主;生态可占区,位于生态过渡区的外侧,主要由建设用地和耕地构成,以农业生产和建设开发为主,是生产生活区域。
  (5)南川区生态用地保护安全格局的总体框架为: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脆弱区等核心型生态用地作为重要的生态斑块,结合现有河流廊道、道路廊道以及低山槽坝区的包茂高速公路,将生态廊道设计为“三纵四横”的网格状。生态廊道和周围缓冲、林带等与生态源地、生态战略点构成网络状空间结构,进而提出水系森林工程、生态修复、加强源地保护、重视生态战略点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