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F1+2、D-D、TM水平的变化及与DIC的关系研究
【6h】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F1+2、D-D、TM水平的变化及与DIC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论

全文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创伤后DIC的预测研究进展

研究生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是严重创伤后较常见的并发症。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人们对DIC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采取了相应的各种治疗措施试图降低DIC患者的死亡率。然而,临床上DIC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因此,对DIC作出早期预警,早期采用有效干预措施,阻止DIC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迄今,有很多关于DIC单一预警指标的研究,但如果采用多指标测定,并进行综合分析,可望提高预警的准确性,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少有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和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变化,分析其与创伤后DIC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创伤后DIC的早期预警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F1+2、D-D和TM水平变化与创伤后DIC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半随机对照实验。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第1、3、7天空腹采外周静脉血,立即以1500g的离心力离心15分后贮存于-80℃冰箱中。血浆F1+2和TM浓度均采用SandwichELISA方法定量测定(试剂盒分别由美国Dade-Berring公司和法国Diaclone公司提供),D-D采用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试剂盒由美国InstrumentationLaboratory公司提供)测定血浆D-D浓度。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与重伤组血浆F1+2水平在伤后1、3、7天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血浆F1+2水平在伤后均逐渐下降,轻伤组F1+2水平下降明显(P<0.05),重伤组下降缓慢(P>0.05),并且重伤组在伤后各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轻伤组(P<0.05)。 2.严重多发伤患者中,非DIC组与DIC组ISS评分无显著差异。在伤后第1、3、7天,非DIC组F1+2水平逐渐降低,3-7天显著降低(P<0.01),而DIC组F1+2水平持续升高;创伤后DIC组Fl+2水平与非DIC组相比,在各个时相点相差非常显著(P<0.01)。 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与重伤组血浆D-D水平在伤后各个时相点均明显升高(P<0.01);伤后第1-3天,轻伤组血浆D-D水平缓慢升高但不明显,伤后3-7天,D-D水平明显降低(P<0.01);重伤组伤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伤后1-3天缓慢升高,3-7天升高较明显(P<0.05);重伤组在各个时相点均显著高于轻伤组(P<0.01)。 4.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在伤后第1、3、7天,非DIC组D-D水平持续降低(P<0.01),而DIC组D-D水平持续升高(P<0.01);到伤后第3天,创伤后DIC组D-D水平与非DIC组相比,相差非常显著(P<0.01)。 5.轻伤组在伤后第1天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然后血浆TM水平逐渐降低,1-3天缓慢下降,3-7天下降明显(P<0.05),于第3天后血浆TM水平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而重伤组在各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伤组血浆TM水平1-3天缓慢升高,3-7天下降明显(P<0.01),重伤组血浆TM水平在各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轻伤组(P<0.01)。 6.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在伤后第1、3、7天,非DIC组TM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DIC组TM水平在伤后1-3天明显升高(P<0.01),于第3天后迅速降低(P<0.01)。创伤后DIC组TM水平在各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非DIC组(P<0.01)。 7.血浆F1+2、D-D和TM水平在各个时相点均与DIC发生呈明显的正相关。血浆F1+2、D-D和TM水平相互之间在各个时相点也呈明显的正相关。 结论: 严重多发伤急性期,血浆F1+2、D-D和TM水平显著升高,F1+2、D-D和TM水平变化均与创伤后DIC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F1+2、D-D和TM水平三者之间字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严重创伤急性期F1+2、D-D和TM水平及其变化可能对创伤后DIC的早期预警有重要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