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UC1模拟表位疫苗筛选和治疗小鼠膀胱癌效应
【6h】

MUC1模拟表位疫苗筛选和治疗小鼠膀胱癌效应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MUC1黏蛋白模拟表位的筛选和鉴定

第二部分MUC1模拟表位肽免疫活性及治疗小鼠膀胱癌研究

第三部分MUC1模拟表位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全文结论

致谢

图片

文献综述一MUC1在泌尿系肿瘤的应用

文献综述二针对MUC1的DC疫苗的研究进展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展开▼

摘要

目的: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新的MUC1的模拟表位,观察其免疫学特性,以及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对小鼠膀胱癌的治疗作用。构建MUC1模拟表位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特异、纯化的模拟表位融合蛋白。本研究为研制针对MUC1为靶点的肿瘤疫苗奠定基础,为膀胱癌治疗提供新方法。 方法:1.选用抗MUC1多肽表位的单克隆抗体BC2为筛选配基,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通过3轮生物淘洗、测定噬菌体滴度、扩增噬菌斑、挑选特异性阳性噬菌体克隆,通过ELISA实验鉴定阳性噬菌体克隆与单克隆抗体BC2结合活性;抽提阳性噬菌体克隆的插入肽ssDNA模板,测定其DNA序列,按遗传密码表推导出插入肽的氨基酸序列,同MUC1核心肽表位序列APDTR进行比较,从中选出与原表位序列不同的模拟表位。利用表位预测专用数据库SYFPEITHIdatabase进行氨基酸序列的表位预测,根据抗原肽的基序特征计算其积分,判断其与MHCⅠ类分子结合能力,合成相应的模拟表位肽,通过竞争ELISA实验判断模拟表位肽能否特异性抑制单克隆抗体BC2与MUC1抗原结合,进一步鉴定筛选出的MUC1模拟表位活性。2.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方法,将人MUC1全长cDNA转入T739小鼠膀胱癌细胞BST739中,经G418筛选和克隆化培养,基因组PCR、RT-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从不同水平检测MUC1的表达,建立稳定表达人MUC1T739小鼠膀胱癌细胞株,观察转入人MUC1肿瘤细胞体内外生长特性和体内致瘤性。3.无菌取T739小鼠股骨和胫骨,PBS冲出骨髓细胞,红细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按2×106/ml的细胞密度加入含有树突状细胞(DC)专用培养基塑料培养皿,同时加入细胞因子rmGM-CSF,rmIL-41000U/ml,37℃,5%CO2体外培养,第6天加入LPS(1μg/ml)刺激DC成熟,第7天收集细胞,显微镜下观察成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DC标记33D1单抗的表达以判断DC纯度。4.体外用合成的模拟表位肽刺激成熟DC,PBS洗涤三次,然后分别用PBS,未刺激的DC,MUC1模拟表位肽刺激的DC,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免疫T739小鼠,每只注射2×105细胞,每周免疫一次,共三次。免疫结束后,分离小鼠血清和脾细胞,ELISA检测小鼠血清产生的模拟表位抗原特异性抗体,ELISPOT(酶联免疫斑点,Enzyme-LinkedImmunoSPOT)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产生的活化的模拟表位特异性T细胞,以免疫后的小鼠活化T细胞为效应细胞,以稳定表达人MUC1T739小鼠膀胱癌细胞为靶细胞,进一步用非放射性乳酸脱氢酶法检测不同效:靶比例时活化的模拟表位特异性T细胞体外细胞毒效应。5.取对数生长期BST739-PC、BST739-MUC1细胞,分别皮下接种T739小鼠,2×106/只,建立皮下荷瘤鼠模型,观察小鼠肿瘤生长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MUC1表达及其分布特点。6.T739小鼠随机分为4组,首先用BST739-MUC1细胞,分别皮下接种T739小鼠,2×106细胞/只,7天后第1组相同区域皮下注射等渗盐水0.2ml,第2组注射没有肽刺激的空DC细胞悬液,第3组注射负载13号MUC1模拟表位肽的DC细胞悬液,第4组注射负载14号MUC1模拟表位肽的DC细胞悬液,2×105/只,1周后加强免疫1次,建立T739小鼠膀胱癌治疗模型。治疗过程中,每1~2日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体积,治疗2周后,切取瘤组织称瘤重,并观察剩余小鼠存活期。7.依据模拟表位基因序列,选取Ecoli大肠杆菌偏好密码子合成目的基因片段,合成目的基因片段进行自连,选用最大重复序列目的片段克隆入PET-31b(+)高效表达载体,克隆PCR和测序鉴定,选用插入最大目的片段的重组质粒进一步转化表达宿主菌BLR(DE3)plysS,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用Ni2+亲和层析柱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收集纯化蛋白样品,Western印迹鉴定。 结果:1.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获得两个MUC1的模拟表位,能特异性与单克隆抗体BC2结合,同MUC1核心肽表位序列APDTR进行比较,无同源性,表位预测显示13号肽序列包含有与HLA-B*0702、HLA-B*08等MHCⅠ类分子较好结合的表位,14号肽序列包含有与HLA-A*0201、HLA-B*5101等MHCⅠ类分子较好结合的表位,预测分值均较高。合成的模拟表位肽能竞争抑制MUC1单克隆抗体与MUC1抗原的结合,两个肽浓度为50ug/mL时几乎完全抑制抗原抗体结合。2.建立稳定表达人MUC1的T739小鼠膀胱癌细胞株,基因组PCR、RT-PCR、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从DNA、mRNA和蛋白质水平证实人MUC1基因整合在细胞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MUC1,MUC1主要表达于胞膜和胞浆,与亲代细胞相比,BST739-MUC1体外生长特性无明显改变。3.从T739小鼠骨髓细胞中诱导、培养出成熟DC,光镜下观察培养7天的成熟DC,可见具有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纯度为78.8%。4.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两个肽免疫的T739小鼠血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活性明显高于两个PBS和DC+PBS免疫后小鼠,相差非常显著(p<0.01),表明两个肽免疫的T739小鼠体内产生了MUC1特异性抗体。ELISPOT结果显示,两个肽免疫的T739小鼠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分别是92±10.5、106.5±12.8,而PBS和DC+PBS免疫后小鼠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频数均少于10,数量明显少于前两个组,表明两个肽免疫的T739小鼠脾脏细胞中,产生了特异性活化的T淋巴细胞。活化的脾脏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效应检测显示效靶比为25∶1开始显示溶破效应,当效靶比为100∶1时两个肽免疫的T739小鼠产生的活化T淋巴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功能,与PBS和DC+PBS免疫小鼠相比,相差非常显著(p<0.01)。5.两组小鼠背部皮下注射BST739-PC细胞或BST739-MUC1细胞7天左右所有T739小鼠均生长出皮下肿瘤,成瘤率100%,两组肿瘤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别,第30天以后小鼠开始陆续死亡,接种BST739-MUC1小鼠平均生存时间稍长于接种BST739小鼠。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同培养的转染BST739-MUC1细胞和BST739-PC细胞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一致。6.在T739小鼠膀胱癌治疗模型中,治疗前各组之间的瘤体积大小基本保持一致,治疗1周后,第1-4组肿瘤平均体积分别是690.7231±66.9365mm3,766.4980±150.7123mm3,514.8932±140.8419mm3,474.1843±81.5392mm3,与DC+PBS组和PBS组相比,以DC+肽免疫的两组小鼠瘤体积开始缩小,治疗2周后,第1-4组肿瘤平均体积分别是2440.318±110.2717mm3,2361.863±265.4752mm3,1277.716±94.0457mm3,1043.940±72.8229mm3,两组DC+肽免疫的小鼠瘤体积减小更加明显,与DC+PBS组和PBS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2周后,第1-4组平均瘤重分别为2.942±0.34克,3.162±0.225克,1.728±0.295克,1.408±0.215克,1、2组与3、4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第2-4组抑瘤率分别为6.96%、41.26%、52.14%,第1-4组荷瘤鼠的生存期分别为34.6±3.507天,35.2±3.564天,58.4±5.595天,59±6.819天,DC+肽免疫的两组荷瘤小鼠生存期较PBS+DC组和等渗盐水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磷酸化的目的基因片段直接退火自连后,凝胶电泳鉴定至少连上2个重复序列。PET-31b(+)质粒去磷酸化并酶切,用最大重复序列目的片段与PET-31b(+)载体连接,克隆PCR和测序结果说明有两个目的片段插入重组质粒载体,选用此重组质粒进一步转化高效表达菌BLR(DE3))plysS,在0.1mMIPTG,30℃,诱导3小时后,蛋白电泳见可13号和14号两个MUC1模拟表位融合蛋白表达,表达蛋白的分子量与理论值(18×103D)相符,在0.5mMIPTG,37℃,诱导4-6小时,MUC1模拟表位融合蛋白在包涵体内可得理想表达。用Ni2+亲和层析柱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15%SDS-PAGE电泳结果可见清晰特异性蛋白条带,Westernblot检测,MUC1模拟表位显色条带与SDS-PAGE电泳图纯化蛋白位置相对应,证明所表达蛋白的特异性,并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结论:筛选到两个MUC1的模拟表位,建立了稳定表达人MUC1的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及相关肿瘤模型。负载两个模拟表位肽的DC免疫小鼠,体内外均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在T739小鼠膀胱癌治疗模型中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显著延长T739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成功构建了两个MUC1的模拟表位原核表达载体,获得了具有抗原特性的纯化的MUC1模拟表位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MUC1模拟表位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