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代谢综合征伴或不伴糖尿病血管损害的临床研究
【6h】

代谢综合征伴或不伴糖尿病血管损害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一览表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空腹血糖正常的代谢综合征血管损害的特点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伴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血管损害的特点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正常血糖的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紊乱、中心性肥胖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常在同一个体聚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其主要后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亦提出了关于MS的全球定义的共识声明⑴。流行病学调查表明,MS的人群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其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心脏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明显增加。颈动脉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窗口”,因此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了解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并间接反映心血管疾病情况。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pressureindices,ABI)是踝部收缩压(anklesystolicbloodpressure,ASBP)和前臂收缩压(brachialsystolicbloodpressure,BSBP)的比值,临床上已广泛用于外周血管功能状况的诊断和预后分析。国内外大多对自然人群的MS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MS动脉损害加以研究。然而对临床不同糖代谢水平MS动脉损害程度的差异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分别观察FPG正常的MS患者以及合并DM的MS患者颈动脉及下肢血管的损害特点,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共收集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大坪医院高血压内分泌科住院的876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男性482例,女性394例,年龄31-81岁。 其中336例空腹血糖(FPG)<5.6mmol/L的非DM患者为第一部分的研究对象。入选的均为高血压患者,未行降糖治疗,按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MS诊断标准分为非MS组211例(包括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腹型肥胖、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TG)血症和/或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患者)及MS组125例。 665例MS患者为第二部分研究对象。2型糖尿病(T2DM)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标准。按照上述标准分为两个组:MS-DM组(MS不伴DM组)217例,MS+DM组(MS伴DM组)448例。 排除1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心功能Ⅲ级以上者。 2、方法及指标 所有研究对象测量了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均采静脉血测定FPG、空腹总胆固醇(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部分研究对象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CRP)和游离脂肪酸(FFA),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部分研究对象在空腹状态下行腹部CT扫描,取平脐平面测量腹内脂肪面积(VA)和皮下脂肪面积(SA)。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由专人操作,检测仪器为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使用血管高频探头,分别检测两侧颈动脉起始2cm处,距颈总动脉(CCA)分叉处1cm、分叉处(BIF)和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起始处,分别检出各部位的血液动力学参数、血管壁形态、组织结构以及颈总动脉管腔内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计算血流阻力指数(RI)、斑块指数(PI)、斑块发生率。部分研究对象采用英国Huntleigh公司生产的多普勒血管数字博士仪测定ABI,计算周围动脉硬化病(peripheralarterioscleroticdisease,PAD)患病率。 二、结果 (一)第一部分结果 1、FPG正常的MS组的WC、BMI、VA、SA、FPG、2hPG、空腹胰岛素(FIN)、HOMA-IR、HbA1c、TG、LDL-C显著高于非MS组(P<0.05,P<0.01),非MS组的HDL-c、收缩压(SBP)显著高于MS组(P<0.05,P<0.01),而两组间年龄、EH病程、舒张压(DBP)、TC、FFA、CR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FPG正常的MS组IMT与DBP呈正相关;非MS组IMT与年龄、SBP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FPG正常的MS组SBP、DBP与IMT存在显著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只有DBP是与IMT最为相关的因素(P<0.01)。而非MS组年龄、SBP与IMT存在显著相关性,且是与IMT最为相关的两个因素(P<0.01)。 3、FPG正常的MS组的IMT、RI-CCA、RI-ICA、颈动脉斑块发生率、PI、ABI、PAD患病率与非M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第二部分结果 1、MS+DM组年龄、VA、FPG、2hPG、HOMA-IR、HbA1c、TG、HDL-c、FFA、CRP显著高于MS-DM组(P<0.05,P<0.01)。两组间WC、BMI、SBP、DBP、SA、FIN、TC、LDL-c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FFA与VA、SA存在显著相关(P<0.01)。 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S+DM组年龄、WC、TC与IMT存在显著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TC是与IMT最为相关的因素(P<0.01);MS-DM组年龄、SBP与IMT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仅有年龄是与IMT最为相关的因素(P<0.01)。 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S+DM组年龄、TG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OR值有显著意义(P<0.05,P<0.01);MS-DM组年龄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OR值有显著意义(P<0.05)。 4、MS+DM组.IMT、RI-CCA、RI-ICA、颈动脉斑块发生率、PI、PAD患病率显著高于MS-DM组(P<0.05,P<0.01),而两组间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年龄分层后表明,年龄≥60岁,MS+DM组IMT较MS-DM组显著增厚(P<0.01),年龄<60岁,MS+DM组与MS-DM组之间IMT无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 1、本研究表明空腹血糖正常的MS与非MS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但MS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有血管损害加重的趋势。 2、空腹血糖正常的MS较非MS存在更显著的胰岛素抵抗及多种代谢异常的叠加,有更高的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3、MS合并糖尿病时,糖代谢紊乱加重血管损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