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主要病媒生物分布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监测
【6h】

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主要病媒生物分布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监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 深圳市龙岗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分布及密度监测

第二部分 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与抗性相关几种酶研究

结 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综 述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 录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鼠、蚊、蝇和蜚蠊是我国主要的病媒生物,可以通过叮咬、污染食物、破坏仪器和传播疾病等方式,给人类健康和生活带来极大危害。目前,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媒生物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化学杀虫剂的长期大量使用,使病媒生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目前已经成为制约许多病媒生物进行化学防治的关键因素。德国小蠊由于适应力强、繁殖快,对人类侵害的程度日益加重而成为城市最难防治的病媒生物之一。
   研究目的:
   1.了解深圳市龙岗区主要病媒生物本底情况包括种群结构、分布及密度情况。为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了解龙岗区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现状,为指导现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高防治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并探索生物化学指标作为德国小蠊抗性监测指标的可操作性。
   研究方法:
   1.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监测: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同时用笼诱法配合夹夜法在监测点监测鼠密度;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诱蚊诱卵器法和容器指数法;蝇类、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2. 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监测:采用药膜接触法。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钠-钾-腺苷三磷酸酶(Na-K-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测定试剂盒测定德国小蠊体内与抗性相关的几种酶活性情况,比较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间酶活性的差异。
   研究结果:
   1.本次调查在龙岗区共捕获鼠类35只,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年平均鼠密度为3.95%。
   经过统计学分析,龙岗区主要街道间鼠密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特殊行业和居民区的鼠密度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夹夜法和笼诱法比较,两种方法捕鼠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共捕获蚊类1149只,年平均蚊密度为1.48只/灯.时。致倦库蚊为优势种蚊种,占71.28%;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16.28%。经统计学分析,龙岗区主要街道间蚊密度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致倦库蚊在医院分布高于公园和居民区。应用诱蚊诱卵器法对伊蚊进行监测,总阳性率为6.95%。所调查的6 街道间诱蚊诱卵阳性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居民区、工地、医院和公园四种生境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龙岗区总布雷图指数为50.68,所有调查的街道,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捕获蝇类570只,年平均蝇密度为0.91只/条,家蝇为优势蝇种,占81.93%。龙岗区主要街道间蝇密度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捕获蜚蠊1036只,平均密度为1.19只/盒。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占96.62%。龙岗区主要街道间蜚蠊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德国小蠊在餐饮业、旅馆、居民区三种生境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德国小蠊除对氨基甲酸类杀虫剂残杀威属低抗性外,对其它四种杀虫剂属高抗性水平。对德国小蠊分别测定了GSTs、AKP、ACP、ATP、SOD和AChE 六种与抗药性相关的酶的活性,经分析发现,GSTs、ACP、AChE 三种酶在德国小蠊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间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论:
   龙岗区病媒生物密度较高,其中鼠类和蚊类密度远超过国家标准,特别是布雷图指数较高,发生登革热等疾病的风险较大。鼠、蚊、蝇和蠊类防制工作应常年进行,本次研究尚发现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已达到高抗性水平,应落实综合治理的措施,并合理用药。 GSTs、ACP、AChE,可作为德国小蠊早期抗药性监测的指标。

著录项

  • 作者

    韦薇;

  • 作者单位

    广东药学院;

  • 授予单位 广东药学院;
  • 学科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德全;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181.32;
  • 关键词

    病媒生物; 种群构成; 密度; 监测; 抗药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