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一些重要基因多态性与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症风险性的关联研究
【6h】

一些重要基因多态性与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症风险性的关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词表

声明

第一部分IL-6基因启动子区测序及多态性功能分析与临床意义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二部分 重要脓毒症相关细胞因子基因SNP芯片制备及临床关联研究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三部分CD14、MD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症风险性的关系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全文结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复杂疾病的易感性研究策略

文献综述二: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间的关系研究进展

学习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英文论著1

英文论著2

英文论著3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严重创伤是青年人首要死亡原因,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常见死亡原因。在第一时间获救的严重创伤患者往往在伤后并发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并最终死亡。创伤后并发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的“三高现象”,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已构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危重病医学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虽然目前脓毒症的治疗方法众多,但是脓毒症的治疗水平并无明显的提高。其关键问题在于目前脓毒症的治疗都是在脓毒症发生后。由于缺乏能早期判断脓毒症风险性的预警诊断方法,因而难以在脓毒症发生前或发生即刻进行预防或早期治疗。 细胞因子是脓毒症病理过程中重要的效应分子,直接反映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而模式识别受体是脓毒症发生早期,机体识别病原菌分子,并做出迅速免疫应答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本研究拟从细胞因子和模式识别受体入手,选择一些脓毒症相关的重要基因及多态性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体外功能验证和临床关联研究,明确其功能意义和临床预警诊断价值,从而探寻脓毒症早期诊断方法,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危重病人并发脓毒症,进一步提高临床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的目的。 材料与方法: 1.样本:本研究共收集656例样本,分别采自348例健康志愿者和308例严重创伤患者。所有人均为居住在重庆的中国汉族人,相互间无血缘关系。348例健康志愿者中男性219例,女性129例,平均年龄为25岁(18-53岁),均为志愿献血者。308例严重创伤患者样本(男性242例、女性46例),于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间从大坪医院和重庆市急救中心收集。患者纳入标准为:(1)创伤后24小时内;(2)ISS评分≥16分或AIS评分≥3分:(3)年龄≥16岁且≤70岁,性别不限;(4)存活时间超过1周。其平均年龄38.5岁,平均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为25.5分。 2.基因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筛查中国汉族人群中IL-6基因启动子区SNPs分布情况,取27例中国汉族健康人DNA样本,对IL-6基因启动子区-2996~+53bp区域(参考序列Y00081.1)进行双向直接测序。将测序结果构建重叠群,进行多重比对,寻找SNPs位点。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http://125.itba.mi.cnr.it/genebin/wwwrepeat.pl和http://motif.genome.ad.jp/)对测序发现的-572C/G进行分析,观察其是位于重复序列内,还是位于重要的表达调节部位或其附近,以及碱基改变是否会影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变化,从理论上初步分析其生物学意义。 3.报告基因实验:为进一步明确-572C/G对IL-6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用PCR方法以野生型DNA样本为模版,扩增IL-6启动子-1728~+36bp片段,构建pGL3BH-CC质粒。通过定点突变,构建pGL3BH-GG质粒。将两种质粒转染至U-937和K-562细胞系中,通过化学发光检测仪观察碱基改变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4.基因芯片制备:为建立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平台,根据选择的9个细胞因子和13个SNP位点,分别设计一对PCR扩增引物和两条杂交探针。按设计的芯片矩阵将探针点制在芯片上,并与多重PCR产物杂交。待玻片晾干后用ScanArray3000扫描仪扫描,ImaGene软件分析扫描结果。通过改变PCR条件、杂交温度优化实验条件。 5.基因分型:分别采用RFLP-PCR(CD14/-159、-1145,MD-2/-1625、IL-6/-572)和SNP芯片(13个细胞因子SNPs)进行基因分型,芯片分型结果用ScanArray3000扫描仪扫描,ImaGene软件分析。基因分型结果均通过随机抽取10例样本测序确认。 6.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检测:取严重创伤患者入院后第一天全血,100ng/ml LPs刺激4小时后,离心收集血浆。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7.临床关联研究:脓毒症诊断标准:(1)有病原菌培养证据;(2)体温高于38.5℃或低于36.5℃;(3)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或低于4×109/L。根据患者呼吸功能(氧合指数)、肾功能(血浆肌酐浓度)、肝功能(血浆胆红素浓度)、心血管功能(血压调整后心率)、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中枢神经系统(格拉斯哥评分)等变化计数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创伤ISS评分采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1998版)。 8.统计分析:各SNP的等位基因型频率由基因计数获得。H-W平衡采用卡方检验计算。组间荧光素酶活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态性与MODS评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间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方法统计。等位计量效应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统计,并用年龄、性别及ISS评分校正。显性及隐性遗传模式下各基因型与脓毒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统计。等位计量效应采用多重Logister回归分析计算,并对年龄、性别及ISS评分校正。检验效能通过在线软件Power and Sample Size Programsoftware(http://biostat.mc.vanderbilt.edu/twiki/bin/view/Main/PowerSampleSize)计算。 结果: 1.通过对中国汉族重庆人群IL-6启动子区SNP筛查,发现中国汉族人群中IL-6启动子区仅含有-572C/G多态性位点,发生频率为23.8%。未发现在西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597和-174位点多态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IL-6-572位点不位于重复序列内,且可能引起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改变。通过报告基因实验和血浆IL-6表达水平检测,发现含-572C的质粒转录活性明显高于-572G质粒,携带-572G个体血浆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572C个体,且呈等位剂量效应关系。临床关联研究证实携带IL-6/-572G突变等位基因的创伤病人脓毒症发生率明显低于IL-6/-572C携带者。-572G位点与创伤病人的MODS评分降低有一定关系,但各基因型组间无明显差异。 2.研制出检测13个细胞因子SNP(IL-1α-889C/T,IL-1β-1470G/C、-511C/T、-31C/T,IL-4-589T/C,IL-6-572C/G,IL-8-251T/A,IL-10-1082A/G、-819T/C、-592A/C,TNF-α-308G/A,TNF-β252G/A,IFN-γ874A/T)的SNP芯片,重复性达到96%以上,准确率达到100%。通过分析各基因型与细胞因子水平、脓毒症发生率和MODS评分间关系,筛选出8个与三者关系最为密切的多态性位点(IL-1β-1470G/C、-511C/T、-31C/T,IL-4-589T/C,IL-6-572C/G,IL-8-252T/A,IL-10-819T/C,TNF-α-308G/A)。各患者所含这8个SNPs中高反应性基因型的数量越多,则其脓毒症发生率越高,同时MODS评分也越高。 3.通过对105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发现CD14/-1145、-159和MD-2/-1625多态性发生频率分别为42.9%、47.6%和22.4%,均为高频SNP位点,且与健康人群中发生频率相似。CD14/-1145A、-159C携带者创伤病人MODS评分和脓毒症发生率低于野生型等位基因携带者,且两个位点具有协同效应。同时,证实MD2/-1625G突变等位基因携带者创伤病人MOD评分和脓毒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等位基因携带者。 结论: 1.中国汉族人群中IL-6基因启动子区仅存在-572C/G多态性位点,未发现西方人群中存在的-597和-174多态性位点。IL-6/-572C→G变异能明显降低启动子活性、抑制IL-6基因转录,为功能性多态性位点。 2.成功研制出检测9个细胞因子基因、13个SNPs位点的SNP芯片。 3.利用SNP芯片,筛选出能预测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症风险性的8个细胞因子多态性位点(IL-1β-1470G/C、-511C/T、-31C/T,IL-4-589T/C,IL-6-572C/G,IL-8-252T/A,IL-10-819T/C,TNF-α-308G/A),以及各多态性位点间协同效应与并发症风险程度的关系。 4.利用临床关联研究,进一步明确模式识别受体CD14-159、-1145和MD-2-1625对于判断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症风险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