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显微CT研究
【6h】

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显微CT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前 言

第一部分 显微CT与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对根管分型比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二部分 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显微CT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三部分 不同年龄下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管锥度显微CT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四部分 V型下颌第一前磨牙舌根管位置及弯曲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全文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牙根管形态研究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下颌第一前磨牙C形根管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根管治疗术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和最佳选择,而能否正确认识根管解剖形态是影响根管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工作中根管形态的观察还主要依靠X线影像,当牙根表面形态变异,如出现凹陷,沟裂,分叉等可能影响根管形态的影像学观察;同时由于根管形态变异较多,多根管影像重叠难以分辨,容易遗漏根管。而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复杂多变,因此,熟悉和掌握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特点是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显微CT技术对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扫描并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其根管解剖特点,以便更深入准确的了解该牙的解剖形态和牙根组织内外结构的关系,为临床牙体治疗和修复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
   1.收集西南地区2009年1月~2010年6月拔除的下颌第一前磨牙115颗,其中15颗无年龄信息。将离体牙表面软组织和牙石清除干净后放入有编号的小瓶中备用。
   2.挑选有患者年龄信息的100颗下颌第一前磨牙,观察每颗牙是否存在根面沟。然后拍摄颊舌向和近远中向数字化X线片(RVG),记录RVG影像图片。以Vertucci根管形态分类法为依据,将不能归为该类型的定为其他类型(Ⅸ型)。由一位经过读片培训的口腔医师对RVG影像读片,获得每颗牙齿根管类型。
   3.将上述100颗离体牙包埋好放置于固定器内,使用显微CT从牙尖到根尖进行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中,运用Mimics10.01软件分割出每颗牙并三维重建,获得每颗牙的三维图像。由同一口腔医师对显微CT影像读片,获得每颗牙齿根管类型,再与RVG影像的根管分型结果比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4.将收集的15颗无年龄信息离体牙同样运用上述显微CT扫描并三维重建,共获得115颗离体牙显微CT三维图像。在Mimics10.01软件下分析每颗离体牙的三维图像,系统研究根管解剖结构,观察根管口形态、根尖孔位置和数目、侧副根管、根管交通、根尖三角等细微结构。从不同方向观察每颗离体牙的三维图像,以Vertucci根管形态分类法为依据进行分类,将不能归为该类型的确定为其他型,根据本实验结果并将其他型进一步细化为1-2-3型,1-3型,1-3-2型。然后对显微CT影像读片,获得每颗牙齿根管类型。
   5.从颊舌向和近远中向数字化X线影像读片结果中,提取2张X线片均显示单根管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然后根据数字化成像系统测量软件排除根管与牙长轴角度大于20°的牙标本,共挑取下颌第一前磨牙标本58颗。
   6.将5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按年龄分为3组:低年龄组(33颗)、中年龄组(15颗)和高年龄组(10颗)。再将每颗牙根平均分为3段:根尖段、根中段和根颈段,采用Mimics10.01软件在横切面图像上测量根管的近远中径和颊舌径,再计算根管3段的近远中向和颊舌向的根管锥度。比较3组年龄段的根管直径差异,根管锥度差异。
   7.从实验4获得根管分类为Ⅴ型(1-2型)的样本26颗。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牙齿的全长,然后使用Mimics10.01软件将26颗牙的三维透视图保存为舌面和近中面BMP格式,再运用Image-Pro Plus6.0软件测量BMP格式的三维透视图中的牙齿全长、舌根管口位置垂直于牙长轴点到根尖距离,根尖到釉牙骨质界距离。分析舌面和近中面观测的舌根管口位置的差异,并测量分析舌根管与主根管夹角,舌根管弯曲度。同样分析舌面和近中面观测的舌根管角度差异。
   结果:
   1.显微CT和数字成像系统法观察同时发现单根管为63%,而2种方法均诊断多根管为25%。显微CT与RVG影像对根管分型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0.541,为中度一致。100颗下颌第一前磨牙有29颗牙(29%)出现根面沟,主要分布于近中根面(25/29),显微CT影像发现含根面沟的牙中2个或2个以上根管24颗(82.8%)。结合显微CT三维图和三维透视图信息,发现RVG影像将3颗牙的近中根面沟误诊为根管结构。
   2.通过显微CT对115颗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系统性研究中发现,根管口为椭圆形84.3%(97/115),长椭圆形7%(8/115),“8”字形7%(8/115),三角形1.7%(2/115)。根尖孔大多数位于根侧77%(89/115),其中50.4%(58/115)的牙齿为单根尖孔,28.7%(33/115)为双根尖孔,14.8%(17/115)出现3个根尖孔,6.1%(7/115)出现4个根尖孔。含有副根管的下颌第一前磨牙35.7%(41/115),副根管大多位于根尖1/3(92.7%,38/41)余下3颗牙标本位于根中1/3。其中含1个副根管87.8%(36/41),2个副根管9.8%(4/41),4个副根管2.4%(1/41)。根尖三角仅仅占总样本6.1%(7/115)。根管交通仅有4颗牙,1颗位于根中1/3,3颗位于根尖1/3。袢形根管有8颗牙,3颗位于根中1/3,5颗位于根尖1/3。根管峡位于根中或根尖1/3各1颗。
   3.以Vertucci根管类型为标准,115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显微CT分型为,Ⅰ型(1-1):65.2%(75/115),Ⅲ型(1-2-1):2.6%(3/115),Ⅴ型(1-2):22.6%(26/115),Ⅶ型(1-2-1-2):0.9%(1/115),其他型中1-3-2型:2.6%(3/115),1-3型:5.2%(6/115),1-2-3型:0.9%(1/115)。
   4.颊舌向4个横切面中,除根尖孔外,同水平面3个年龄组根管直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年龄组直径最大;而近远中向主要在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间有差异(P<0.05)。颊舌向3段,低年龄组的根管锥度分别与中高2年龄组间有差异(P<0.05),中高年龄组之间的根管锥度无统计学差异;近远中向也主要在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间有差异(P<0.05)。
   5.Ⅴ型(1-2)下颌第一前磨牙,从舌侧面和近中面观测舌根管口位置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侧面观测81%(21/26)位于牙齿的中1/3,剩余19%(5/26)位于牙齿的根1/3,即38%(10/26)位于牙根的上1/3,剩下62%(16/26)位于牙根的中1/3;近中面观测69%(18/26)位于牙齿的中1/3,余下31%(8/26)位于牙齿的根1/3,即27%(7/26)位于牙根的上1/3,剩下73%(19/26)位于牙根的中1/3。
   6.舌侧面和近中面观测的舌根管与主根管角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舌侧面观测均值8.31°,近中面却高达33.54°;舌侧发现舌根管弯曲度为直根或轻度弯曲92%(24/26),而近中面显示重度弯曲77%(20/26)。舌侧面观测均值11.31°,近中面为26.66°,2个方向观测舌根管弯曲度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1.显微CT影像能清晰地显示根管形态;颊舌向和近远中向RVG影像相结合大致能判读离体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类型,但分辨复杂根管准确性较差,易将近中根面沟误判为根管。
   2.西南地区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形态复杂,侧副根管,管间交通,多根管率较高。含根面沟样本可能与多根管和C形根管有关。
   3.单根管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显微CT横切面中,根管形状复杂多样。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一横切面根管管径逐渐缩窄,而根尖孔却变化不大,牙根中段颊舌向根管直径增龄性变化明显。在颊舌向,不同年龄组根管原始锥度变化较大,而近远中向变化较小,临床上应根据近远中向根管原始锥度选择。近远中向低中年龄组(13~45岁)3段根管锥度在趋近0.07,建议选择0.07的锥度预备。
   4.Ⅴ型(1-2)下颌第一前磨牙舌根管口主要位于距根尖5~12毫米;舌根管与主根管角度较大,从颊舌向观测容易丢失Ⅴ型下颌第一前磨牙舌根管,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