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海南地区疟疾疫情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6h】

海南地区疟疾疫情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海南省疟疾疫情分布特征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环境因素对海南地区疟疾疫情的影响作用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遥感技术在媒介生物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疟疾是由人体疟原虫引起并经蚊子传播的一种古老的自然地方性传染病,至今全球仍有97个国家和地区,32亿人面临感染疟疾的风险。我国疟疾由来已久,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海南地区的疟疾发病率自2000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前两位,2004年报告病例占全国24.4%,为我国疟疾防控的重点区域。近年来由于国家疟疾防治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海南地区的疟疾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不可忽视的是疟疾的发病具有传播快、易反复的特点,疟疾疫情仍有回升和暴发的可能,监测防控工作仍不能松懈。
  海南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及军事地位。本研究组利用国家疫情监测信息、国家气象监测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卫星地图等,借助疫情监测、气象监测大数据以及分类细致的地理描述信息开展该地区疟疾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疫情模拟预测研究。以期验证这些综合技术分析的有效性,有利于将空间流行病学技术引入该地区疟疾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军队卫生流行病学侦查中。
  方法:
  1.从海南省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整理1993-2012年海南地区疟疾疫情监测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海南地区疟疾三间分布特征,利用ArcGIS制图展示2004-2012年海南地区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
  2.从NASA的LAADS存储网站和SRTM数据集获取我国海南地区2004-2008年的遥感数据产品,利用HEG软件对数据进行拼接、转换与投影,再利用ArcGIS软件提取各市县15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比例、海拔高度、NDVI、LSTD和LSTN数据,并制作相应的专题地图;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取相应气象数据,包括月降水量、平均风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并对其进行描述分析。
  3.分别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ogisitic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发病率与各环境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海拔高度对疟疾的影响,气象因素与NDVI、LSTD、LSTN等环境因素对疟疾的影响。
  4.利用2004-2008年各市县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比例和海拔高度对建立的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验证,对各市县的发病强度进行判别。
  结果:
  1.1993-2012年海南省疟疾的构成以间日疟为主,占60%,恶性疟占19%,未分型占21%;疟疾发病率出现过三次高峰,分别是1994年的110.40/10万,1998年的71.45/10万和2004年的112.9/10万。2004-2008年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集中在5-10月。由于“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在海南省的成功实施,2008年后发病率迅速降低,季节特征已不明显。
  2.2004-2008年海南地区疟疾发病男女比例为2.6∶1,以30-59岁年龄组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5.04%。农民和民工为疟疾发病的主要职业人群,分别占到总病例报告的36%和35%。
  3.GIS从卫星地图提取2种(土地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类型)、15个亚类(林地、作物、城市等)地理特征的定量信息;气象数据包括降水量、气温、日照等8种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与疟疾发病呈正相关的因素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密闭灌丛和海拔;与疟疾发病呈负相关的因素为水、常绿针叶林、木本热带草原、热带草原、草原、永久湿地、作物、城市和建成区;降水量、日照、气温、NDVI及其一月滞后值与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LSTD、LSTN及其一月滞后值呈负相关关系。
  4.利用GIS提取地理信息,针对2004-2008年间开展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疟疾发病呈现明显的西南部高发、东北部低发的地区分布规律。西南部地区(白沙、昌江、乐东、陵水、保亭、琼中、五指山、东方、万宁)具有林地覆盖为主的地理景观特点;东北部地区(海口、文昌、临高、澄迈、定安、儋州、屯昌、琼海)具有草原和作物覆盖为主的地理景观特点。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常绿阔叶林地带(平均海拔743m)是疟疾发病的危险因素,而针叶林地带(平均海拔63m)、作物地带(平均海拔263m)是保护因素。
  5.多因素面板数据分析显示,海南地区疟疾发病增加与NDVI指数增高、LSTD降低、日照时间增长相关:NDVI指数每增高1个单位,IRR=5.15(95%CI:3.04-8.70);LSTD每增高1℃,IRR=0.87(95%CI.:0.85-0.89);前一个月的LSTD每增高1℃,IRR=0.89(95%CI:0.87-0.91);日照时数每增加1个小时,IRR=1.05(95%CI:1.04-1.05);前一个月的日照时间每增长1小时,IRR=1.03(95%CI:1.03-1.04);P=0.00。
  6.对海南地区疟疾发病强度的logistic回归方程表达式:logit(p)=11.48-12.59ד常绿针叶林”+0.50ד常绿阔叶林”-0.91ד作物”-0.06ד海拔”进行验证,最终2004-2008年各市县发病强度判别结果的符合率为87.77%。
  结论:
  1.海南地区疟疾防控工作效果明显,但有利于疟疾传播的环境条件依然存在,疟疾防控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2.疟疾疫情的长期监测数据显示,海南地区疟疾疫情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西南部高发、东北部低发)和周期性(夏秋季高发,冬春季低发),中青年男性农民和民工是感染疟疾的高危人群,应针对上述人群和分布特征采取相应措施。
  3.NDVI指数、日间地表温度和日照时数是影响疟疾发病的重要环境因子,其变化规律可为监测疟疾疫情的变化提供线索。
  4.利用GIS的空间流行病学技术可快速、准确提取海南地理特征信息。其中植被类型、土地覆盖和利用类型与疫情发生强度有关联,可作为预测自然因素作用下疟疾疫情的重要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