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河南滑县为例
【6h】

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河南滑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政府职能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府职能有关理论

第二节 政府介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公共品特征要求政府主动提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外部性要求政府给予支持

第三章 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第一节 滑县相关概况

一、滑县社会经济状况

二、滑县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三、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第二节 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

二、滑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一、劳动力转移的数量逐年增加

二、转移人群以青壮年和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

三、政府组织输出的比例有所增加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兼业性明显

五、滑县劳动力转移以市外转移为主

第四节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二、政策体制不健全

三、城镇化进展缓慢

第四章 外地县(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模式比较和借鉴

第一节 外地县(市)转移模式比较

一、河南鄢陵县转移模式----特色农业吸收型

二、浙江德清模式——工业企业吸收型

三、河南林州模式——劳务输出型

第二节 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政府重视是前提

二、社会保障是基础

三、教育培训是关键

四、特色发展是根本

第五章 政府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滑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SWOT分析

一、机遇(opportunity)

二、威胁(threats)

三、优势(strength)

四、劣势(weakness)

第二节 政府稳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创造空间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载体

三、促进非公企业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

四、发展劳务输出,开辟农民转移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受工农、城乡巨大利益差距的影响,这部分劳动力源源不断地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乡村向城镇流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关注,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倾向日益清晰。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制约,如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不高、传统的政策体制障碍、培训管理和服务意识薄弱等,其中政府职能不到位和政府公共政策的缺失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由于现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应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担负重要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公共品特征要求政府主动提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外部性要求政府给予支持。
   滑县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繁重。近年来,滑县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推行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受农民素质不高、政策体制和城镇化进展缓慢等因素的制约,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如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方面,河南林州市、鄢陵县和浙江德清县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健康(?)转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应该立足本地实际,找准当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稳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在内部转移方面,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创造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非公企业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快城镇化建设,拉大城镇框架,吸引农民进入城镇创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载体。在外部转移方面,可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通过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等举措,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天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