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凉山彝语歌诗与汉语歌诗的声调与音程关系比较研究
【6h】

凉山彝语歌诗与汉语歌诗的声调与音程关系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长期以来的教学和研究中,诗歌的意义,特别是古代诗歌,基本都是从文字表面的意义来进行解释的,这样单纯地从文本层面去理解原本配乐而歌的诗往往是不够的,必须从诗的活态“歌诗”入手,才有可能在诗歌的意义机制方面获得较为完善的认识。歌诗是一个语言、音乐、文学的综合体,进行歌诗的研究至少对这三门学科的发展和繁荣有所裨益。
  文学的语言首先在形式上区别于日常话语,文学的特殊意义在这种形式的改变中诞生,弄清楚文学的形式对于文学意义的阐发会有极大的帮助。歌诗的形式包含着语言形式的改变和音乐形式的加载,因此,语言和音乐的关系成为对歌诗进行形式研究的第一步。
  综合以往的研究来看,语言学界基本放弃了与音乐的勾连,文学界一直都在强调音乐的重要性,却很少深入具体的关系中探讨,音乐学界在此方面则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论述。
  语音的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与音乐的要素:旋律、节奏、时值、风格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获得这种直观感受。就声调语言的歌诗来说,弄清声调与音程的关系,对于阐释歌诗的涵义有重要作用。歌诗的音乐首先要能保证语言的意义得以传达,否则歌诗的文辞便失去了效用,因而在声调与音程的关系中,辨义关系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关系。
  汉语的声调是典型的旋律型声调,“依字行腔”是汉语各种形式的歌诗所共同遵循的原则,古今论著对这一原则都有大量的描述。这一原则的严格程度,也正是各形式歌诗之间的区别所在。戏曲讲究吐字发声,民歌讲究曲随词唱,都追求“字正”的效果,但腔音的大量运用和旋律的重要性,使得戏曲和民歌中会采用“补正”的手法,一定程度上允许出字时音程不与声调相关联。吟诵的依字行腔最为严格,以词义的充分表达为目的,因而少有腔音。汉语的调型比音高重要,因此吟诵中的音程以保证调型的实现为第一目的,所以声调和音程的关系,体现为相对音高关系。
  彝语歌诗的形式研究难以见到,因此做规范有效的田野调查获得一手材料是进行彝语歌诗研究的基础。凉山彝语的声调是典型的音高型声调,在传统民歌中,声调与音程的“同升同降”辨义关系占有绝对优势,其它模式尚待进一步研究。诵经与新创民歌由于各自的原因,音程安排不以辨义为目的。凉山彝语传统民歌同升同降的辨义关系首先依靠与前一个音的音高对比来实现,同时,在乐句的行进中,每个声调都要占据相对稳定的音阶区域,以保证音高关系与原本声调之间的音高关系对等。凉山彝语的声调与音程体现为绝对音高关系。
  两种语言不同的结果首先说明语言形式的改变对应歌诗音乐形式的改变,从而不同语言的歌诗具有不同意义机制。另一方面,也为从音乐形式的角度去研究文学和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上古汉语可能是音高型声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