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工厂家园——以中州市Z厂职工群体为例
【6h】

工厂家园——以中州市Z厂职工群体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名词的说明

四、研究过程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Z厂家园概貌

第一节 中州市西郊

第二节 Z厂(1956-1995)

第三节 Z厂生产和管理

第四节 Z厂职工

第五节 何谓Z厂“家园”

第二章 Z厂家园的四个维度

第一节 有形物质维度

第二节 历史维度

第三节 无形文化维度

第四节 Z厂职工与Z厂资产

第三章 家园沦陷之后

第一节 Z厂停产后大事记(1995-2009)

第二节 “八股道”

第三节 重返家园之路

第四节 为何这般“折腾”?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公有制企业改制反思

第二节 公有制企业家园变迁的反思

第三节 生存伦理与互惠伦理

第四节 建设原公有制企业职工新家园的建议

第五章 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分析概念——家园

第一节 家园概念

第二节 近似概念的辨析

第三节 家园概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本研究前传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中国大规模公有制企业改制,道路曲折坎坷。近二十年来,这项付出了让大量城镇居民骤然陷入贫困、引发建国以来最为激烈的工人运动和导致大规模“公有资产流失”等沉重代价的改革措施,一直处于各种质疑之中。
  有关这项变革的讨论大多来自经济学界。最近十年来,社会学家们以“善后者”的角色进入该研究领域——公有制改制企业职工们的困难处境直接推动了中国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努力并没有让人们清晰的了解公有制企业改制受损职工群体为何有那般强烈的被剥夺感,也没有对改善该群体的状况拿出真正有效的应对办法。
  本文作者认为,只能通过“主位”的观察,辨析出公有制企业改制受损职工群体的切实需求,进而对症施政,才有可能对这两个问题予以连根拔起的解释。本研究就是以此思路为指导,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和应对做出的些许努力。
  本研究通过对一个曾经鲜活的国有企业——中州市Z厂,以及Z厂职工群体的田野调查,结合学术前辈对该厂丰硕的前期研究成果,整理出Z厂在存续的五十余年间的工厂和“工厂家园”变迁民族志,进而引入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分析概念——“家园”,用以解析围绕Z厂家园在国有企业改制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背后的基本动力和原因。
  全文包括绪论及五个章节。
  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和意义,以及研究历程和相关文献。
  第一章描述了Z厂家园的基本面貌。包含Z厂发展历程、生产与管理、工厂职工等工厂民族志的基本内涵,并以Z厂职工的话语,牵扯出Z厂家园的引子。
  第二章分别以“地域、物质、文化和历史”四个维度,对Z厂职工心中的家园内涵进行解析,并在最后一节特别强调Z厂资产在Z厂家园内涵中的特殊意义。
  第三章描述了Z厂家园解体后Z厂职工所遭遇的困境和恢复家园的努力,并对其基本原因予以分析。
  第四章以Z厂和Z厂职工为例,对公有制企业改制和公有制企业家园的丧失进行反思,进而提出建设原公有制企业职工新家园的建议。
  第五章引入一个具有人类学和社会学解析力的概念——家园,对此概念的内涵进行辨析,并指出其在解释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现象时可以显现的力量,例如农地征用、城市拆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