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身份认同功能研究
【6h】

北魏时期佛教文化的身份认同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言

第1章 文化视域中的身份认同理论

1.1 对身份与认同概念的考察与界定

1.1.1 词源探究

1.1.2 身份认同的概念(identity)

1.2 身份认同理论在中国文化中的比较运用

1.2.1 基础的层面,个体的身份认同

1.2.2 扩展的层面,个体与他者的社会关系

1.2.3 核心层面,共有的或愿意共享的价值观念

1.3 宗教信仰及其文化与身份认同

1.3.1 宗教信仰与身份标识

1.3.2 宗教信仰的认同功能

第2章 乱世流离与终极关怀:北魏建立前后的社会、民族与佛教

2.1 社会基本要素的结构性变动与身份认同困境

2.1.1 北魏前后的政治变迁和身份认同

2.1.2 儒学的浮沉——文化身份的落寞与守护

2.2 北魏鲜卑族的基本状况

2.2.1 拓跋鲜卑的起源与活动区域

2.2.2 鲜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2.2.3 拓跋鲜卑建立政权早期的宗教信仰及其转变

2.3 佛教作为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资源的出现

2.3.1 佛教的基本状况

2.3.2 佛教思想中的身份认同因素

2.3.3 佛教思想对北魏的影响

第3章 自我归属与认同:北魏时期佛教对个体身份形塑及认同的影响

3.1 佛教身份对北魏皇室个体的影响及个体认同的几个层面

3.2 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普通个体生活的几个方面

3.2.1 佛教身份认同与命运终极关怀:神的莅临与再现

3.2.2 佛教与世家大族名士的身份认同

3.3 孝文帝与佛教文化身份认同

3.3.1 建造佛寺认同佛教文化

3.3.2 招揽高僧彰显佛教身份

3.3.3 翻译佛经强化文化认同

第4章 群体的分化与排他、认同与整合:北魏时期佛教对群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4.1 佛教身份认同与北魏治下的民族群体

4.1.1 拓跋鲜卑治下的民族关系

4.1.2 佛教身份认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4.2 佛教信仰体系与北魏政权组织制度

4.2.1 僧官制度与政治的关系

4.2.2 佛教身份的官僚化

4.3 佛教与女性群体身份认同

4.3.1 北魏时期妇女群体的社会地位

4.3.2 北魏时期妇女与佛教身份认同

4.4 佛教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研究

4.4.1 农民群体对佛教认同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4.4.2 佛教的传播对商业阶层的影响

第5章 总结:佛教身份认同的核心及意义

5.1 佛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的核心——神圣化

5.1.1 神圣化是一种特殊的整合模式

5.1.2 神圣化是一个客体化或客观化的过程

5.2 佛教建构身份认同的历史意义

5.2.1 宗教的包容性——宗教文化与精神交互融合

5.2.2 宗教的统一性——历史的断裂与意识的接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魏晋时期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是在血泪的浇灌中,忍受着剧痛的折磨,努力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了古代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因而,魏晋时期对于华夏而言,是一个裂变和重新整合的时期,对于之后的华夏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山河破碎、政权林立频繁更迭使得对“大一统”的诉求极为迫切;第二是佛教的传入与传统文化的激荡、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前进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而,这朵奇葩虽甚为艳丽,但却是透露着一丝凄美,睹之不禁让人心绪流连,掩卷沉思。它既彰显了波云诡谲的历史魅力,也展现了人们在动荡时代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寻。
   我们在本课题中将魏晋时期作为宏观的大背景,以北魏王朝作为研究的主要时期,以佛教等宗教文化资源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对此史料和文化进行分析、梳理和阐释的过程中,我们力图拨开层层的历史迷雾,以西方的身份认同理论为本文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来考察这一时期个体、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精神诉求、身份标识和认同选择。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分裂和动荡的社会中,以往的传统、秩序和信仰都处于无序的状态。作为个人而言,或者群体或者国家,都不可能在失范的社会中存在,因而对秩序的寻求是这一时期的主线。但是不同的民族、群体及其建立的国家对秩序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一时期,有汉族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的文化和观念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群体、民族和文化如何在特定的政权和地域中加以整合,避免激烈的碰撞,维护治下的和平;以及如何界定自己的族群身份,并加以认同,是那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为此提供了较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传统儒学等信仰和文化更为超验的精神信仰资源,为形成超越民族和国家限制的身份标识以及超越文化差异的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智识资源。
   本文重点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身份认同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考察,身份认同理论是西方语境下的产物,“身份”一词中西也有差异。我们做了词源的考究和理论的比较研究,重新做了建构,使之更好的适用于中国语境,以便对所研究的历史相契合,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其次是从宏观上对历史背景做了总结。主要表现为社会的结构性变动对个体、群体、民族等身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人们对于以往传统的认同也发生嬗变。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中原汉族政权而言,大一统不复存在,国家认同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而陷入了迷惘的境地。因而,对作为汉族国家政权基础的儒家文化的认同,从普通大众到精英阶层也都存在一定的危机;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而言,他们通过战争、迁徙等方式离开了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抛入了一个对于他们而言是陌生的历史境遇之中。从而,重新选择身份,建立认同的架构也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
   再次,我们提取出佛教的文化资源作为切入点,将北魏时期作为典型,来深入分析宗教尤其是佛教对这一时期各民族个体、群体及社会身份建构和认同的作用与影响。因为北魏是北朝时期建立政权时间最长、民族融合最为充分,佛教发展最为繁荣,但对待佛教既有佞佛也有灭法的情况,所以较为典型。在论述佛教文化的身份认同功能的过程中,我们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来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对于个体,本文既有皇室上层个案,也有普通民族,涵盖阶层全面广泛,选取案例较为典型。在群体方面,有统治阶层,也有僧侣群体、门阀世族,以及普通的士农工商等群体;同时专门将妇女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便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在文中也将佛教组织制度和社会、国家的官僚体制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佛教在当时社会建构和社会文化结构认同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最后,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具有很高的文化质素,为劳苦大众和精英阶层提供精神资源,弥补了当时精神的空虚和秩序的缺乏。由于佛教的神圣化机制,也为信仰者提供了神圣的身份,为打破民族文化的藩篱和界限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间的融合,为大一统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的选题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研究与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对魏晋时期佛教身份与认同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