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
【6h】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1.论文选题目的与价值

2.研究相关动态

3.主要内容

4.主要研究方法

5.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6.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1章 生态移民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1.1 生态移民

1.1.1 生态移民的内涵和外延

1.1.2 生态移民的类型和特点

1.1.3 影响生态移民的因素和原则

1.2 生态移民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人口迁移定律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3 公平理论

1.2.4 生态恢复与生态经济理论

1.2.5 生态移民制度选择影响因素理论

1.2.6 外部性理论

1.3 生态移民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1.3.1 生态移民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3.2 生态移民有利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可持续

1.3.3 生态移民有利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3.4 生态移民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

1.3.5 生态移民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扶贫开发

第2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概况及特点

2.1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实施的背景

2.1.1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生态环境背景

2.1.2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经济背景

2.1.3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文化背景

2.2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状况及特点

2.2.1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概况

2.2.2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特征

2.2.3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途径及形式

2.3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经验

2.3.1 政府重视生态移民安置及后续产业发展

2.3.2 对生态移民地区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合理方案

2.3.3 有效合理的政策支持在生态移民中形成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3.4 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2.3.5 生态移民过程中注重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2.4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案例分析—以果洛州玛多县生态移民为例

2.4.1 玛多县生态移民的原因

2.4.2 玛多县生态移民的过程

2.4.3 玛多县生态移民的效益分析

2.4.4 影响玛多县生态移民的因素分析

第3章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1 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的意义

3.1.1 改善生态环境

3.1.2 促进产业化发展

3.1.3 消除贫困

3.1.4 促进城镇化发展

3.1.5 推进新农村建设

3.2 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的效果

3.2.1 生态效益

3.2.2 经济效益

3.2.3 社会效益

3.2.4 文化效益

3.3 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移民效果的因素

3.3.1 政策因素

3.3.2 自然因素

3.3.3 社会因素

3.3.4 民族文化因素

3.4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

3.4.1 移民自身迁移意愿不足

3.4.2 生态移民工程规划欠科学

3.4.3 移民资金投入规模小,投资回报率低

3.4.4 移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较慢,适应性较差

3.4.5 移民就业困难

3.4.6 土地资源有限

3.4.7 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配套设施不匹配

3.4.8 迁出地区和迁入地生态环境问题

3.4.9 法律介入不足

3.5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二重性矛盾

3.5.1 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5.2 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3.5.3 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4章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机制与对策

4.1 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原则

4.1.1 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4.1.2 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4.2 生态移民中政府职能与角色安排

4.2.1 生态移民中的政府职能

4.2.2 生态移民中的政府角色安排

4.3 西部地区生态移民过程耦合机制

4.3.1 个人移民决策和政府决策的耦合

4.3.2 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耦合

4.3.3 移民诉求与制度供给的耦合

4.3.4 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耦合

4.4 西部地区移民的后续发展耦合机制

4.4.1 政府政策与移民安置的耦合

4.4.2 迁入地产业发展与移民就业的耦合

4.4.3 移民的素质技能与就业的耦合

4.4.4 迁入地经济政治文化与移民心理的耦合

4.4.5 生态移民的代际耦合

4.5 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5.1 制订可行的移民计划和规划

4.5.2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培训,扩大就业

4.5.3 扩大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

4.5.4 加快和完善移民定居区硬件和软件建设

4.5.5 关注民族文化特点,加强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活动迅速扩展,地区资源耗竭和环境问题正在演变为全球问题,全球生态经济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资源占有较少,资源环境发展失衡,土地可使用率较低等因素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农牧民存在过度垦殖、过度放牧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牧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致使一些地区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要打破这一怪圈,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进行生态移民建设工程,把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农牧民转移出来,使生态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得到良性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建设要求。“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生态移民作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被广泛实施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中,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同。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移民的可持续安置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举措。生态移民问题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问题。研究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目的于全面总结我国生态移民历史经验,探讨西部地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农牧区、农牧民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人口迁移定律、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平理论、生态恢复与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移民制度选择影响因素理论、外部性理论等为基础,以实地调研、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等为研究方法,在比较全面梳理国内外学界生态移民研究已有成果及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国家《生态移民建设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生态移民问题进行研究,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地理区位条件和现实条件,通过对不同类型移民模式的探索来选择适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对整个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完善我国生态移民理论,为后续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发现生态移民可持发展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原则、移民过程及后续发展的耦合机制和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