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赤峰地区人面岩画研究
【6h】

赤峰地区人面岩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赤峰地区人面岩画研究综述

2.1 赤峰岩画发现与研究进程

2.2 主要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架构

第一章 赤峰地区人面岩画概述

第一节 赤峰地区的历史地理背景

1.1.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1.1.2 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

第二节 赤峰各区域岩画概况

1.2.1 翁牛特旗

1.2.2 阴河-英金河流域

1.2.3 白岔河流域

1.2.4 巴林右旗

1.2.5 各区域题材统计分析

第二章 时空中的功能关系探讨

第一节 原始宗教含义下图像功能的演进

第二节 以功能分析为基础的图像分类

2.2.1 抽象神面

2.2.2 写实性人面或人物形象

第三章 考古学文化序列上的时间关系

第一节 对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节 参照考古学文化的岩画断代

3.2.1 直接证据

3.2.2 间接证据

3.2.3 年代范围

第四章 区域性空间关系:以翁牛特旗为例

第一节 翁牛特旗四遗址岩画情况比较

2.1.1 白庙子山

2.1.2 箭眼山

2.1.3 牦牛海山

2.1.4 大黑山

第二节 四遗址间的相互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赤峰岩画是内蒙古乃至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面岩画在赤峰地区占有较高的比例,呈现出丰富而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十分引人注目。然而,目前对于赤峰人面岩画的专门研究尚不充分,本文旨在对赤峰人面岩画进行较为全面的材料搜集与分类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岩画图像演进规律、内涵与功能变迁以及时空中相对关系的探讨。
   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踏查以及后期的数据统计整理,赤峰岩画的现状基本上得以厘清。以物质资料为基础,本文采用宗教学、图像学、考古学三位一体的研究方式,经过三条线索的分别阐述和交互映证,最终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研究要点包括,利用原始信仰与宗教发展演变的规律与图像形式风格演替过程相互映证,得出赤峰人面岩画的图像分类与相对时代关系;通过考古学文化的直接证据支持与图形符号的对比研究展开进一步的年代分析;在前有的功能探讨与断代研究基础上,以赤峰翁牛特旗地区四遗址为例,进行时空关系及传统源流的专门探讨。
   文章认为,赤峰人面岩画整体可分为年代前后相继的两个大的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合,但文化面貌存在差异。第一个阶段又可细分为两种风格,两者间存在明显的继承与变异。图像形式的演变与其背后的精神性紧密相关。反过来,原始宗教与信仰心理的演进又更深刻地反映出图像形式的功能含义变迁。同时,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中,联系考古学研究相关成果,本文大致确立了抽象神面——抽象神面变体——写实人面——完整人像各个阶段人面岩画的年代范围。翁旗四遗址岩画传统的关系研究,是放在时空的双向坐标中进行的,在实践的同时检验了上述结论。
   多层面立体架构中的岩画研究有助于摒除主观性和片面性。不同的研究主线分别在赤峰人面岩画的功能与内涵、图像形式发展规律、空间位置与制作传统的关系、岩画的初步断代这几个主要问题上作出解释;综合来看,这几条主线又密切相关,结论整体趋向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