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高利贷社会过程分析——以鄂西Q镇高利贷现象为例
【6h】

农村高利贷社会过程分析——以鄂西Q镇高利贷现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对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高利贷现象的研究述评

1.2.2 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高利贷现象的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第2章 调研地基本情况与农村金融结构

2.1 调研地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人口

2.1.2 经济情况

2.2 调研地区农村金融结构

2.2.1 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结构

2.2.2 改革开放后农村金融结构

2.2.3 目标社区Q镇金融机构设置

第3章 高利贷的参与主体

3.1 放贷者

3.1.1 放贷者的背景——老李的谋生之路

3.1.2 放贷业务的起步与发展

3.1.3 放贷者的组织形式——老李的“团队”

3.2 放贷资金的来源——背后的“金主”

3.2.1 投资者

3.2.2 放贷资金的构成

3.3 借款者

3.3.1 解决生活急需资金者

3.3.2 解决发展生产所需资金者

3.3.3 赌博者及其他高额消费者

3.4 本章小结:熟人社会下的高利贷网络

第4章 高利贷的借贷过程分析

4.1 借贷过程

4.1.1 抵押贷款

4.1.2 信用担保贷款

4.2 借贷双方契约

4.2.1 额度

4.2.2 利息

4.2.3 还款期限

4.3 收款过程

4.3.1 催款

4.3.2 违约与追款

4.4 本章小结:农村金融资源稀缺下的冲突、顺应与合作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国家金融垄断与民间资本的博弈

5.2 “乡土中国”解体与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

5.3 “金融下乡”与农村金融的道义帮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高利贷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存在的信贷形式之一,在民间金融活动中一直充当着非常活跃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大一统”金融政策影响下,高利贷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然而,高利贷并没有绝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潮冲击下,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型。具有后乡土性特征的农村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流动性极低的生活空间,进入了快速转型和高流动性的状态。“后乡土中国”时代农民面临的各类突发性生活困难和多样性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很难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获取,农村个体金融需求与国家金融放贷之间难以寻到均衡点。而民间信贷的借贷低门槛和放贷的时效性致使高利贷寻求到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本研究主要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调研地Q镇针对农村高利贷现象开展田野调查,在结合相关理论的前提下,以Q镇高利贷者老李开展高利贷借贷过程为主线,具体分析了放贷者老李高利贷业务起步与发展、放贷过程、收款与追债过程等几个个案,对高利贷的社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和分析。本文的内容和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中,笔者对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作出了论述,对中国农村高利贷的研究进行了系统评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中,详细介绍了调研地基本情况与农村金融结构。包括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历史演变,并对调研地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金融状况进行结构性分析。
   第三章中,阐述了农村高利贷的三个参与主体,即放贷者、投资者和借款者。笔者以放贷者老李为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放贷队伍形成,资金筹措以及业务经营过程等。并对投资者和借贷者的构成进行了描述分析。
   第四章中,描述了借贷、放贷、收款过程,并对高利贷的类型、额度、利率、还贷期限等进行详细描述。文中指出,高利贷不仅能使放贷者收到本息、赚取利润,还能使借贷者能通过资金的帮助改善自身状况,解决棘手困难。这个过程不仅是物质和金钱的交换,还包括关系和信用的交换。农村的高利贷兼备了一定的道义性,起到了一部分正规金融“支农”的职能,并在借贷双方中间不断寻求利益均衡点。
   最后,笔者从国家金融垄断与民间资本的博弈、“乡土中国”解体与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等角度进行反思。认为高利贷现象存在与现代国家金融体系对农村个体信贷排斥以及农民求取紧迫性生存发展资金的生存状态有直接关系。现代国家金融体系肩负着维系社会正常经济运转和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应兼备“道义型”金融的责任。国家应规范和保护民间资本运作,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更应通过国家动员的力量推动“金融下乡”,为农村现代化改造提供资金维系和社会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