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被“捕获”的哈萨克族——以民国时入甘的哈萨克族为例
【6h】

被“捕获”的哈萨克族——以民国时入甘的哈萨克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概述

1.2 课题的理论阐述

1.3 文献回顾

1.3.1 哈萨克族著作中对东迁的研究

1.3.2 民国时期发表的关于哈萨克族东迁的研究性的文章

1.3.3 建国后有关东迁哈萨克族的描述

1.4 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2章 游牧在历史中的人——记我的田野

2.1 县城

2.2 博物馆

2.3 海子草原

2.4 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人

2.5 小结

第3章 哈萨克族入甘缘由

3.1 杨增新时期的“安定”

3.2 盛世才时期的“逃跑”

3.3 入甘缘由

3.4 小结

第4章 哈萨克族内部的分分合合

4.1 “旧哈萨’’之阿都巴依部落的自愿搬迁

4.2 “旧哈萨”之叶里思汗的被迫搬迁

4.3 “旧哈萨”之扎依甫、哈斯木部落的东迁

4.4 “新哈萨”之第四批大部落的东迁

4.5 游牧者的“逃亡”?

4.5.1 逃亡之初

4.5.2 逃亡途中

4.5.3 大意被俘

4.5.4 艰难脱险

4.6 “阿尔顿曲克事件”后的哈萨克族各部落去向

4.7 逃亡事件之后的甘肃哈萨克族状况

4.8 重返甘肃

4.9 小结

第5章 哈萨克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5.1 哈萨克族与蒙古族的关系

5.1.1 蒙古族的来源

5.1.2 哈萨克族大批入甘前蒙古人的生活状态

5.1.3 哈萨克族大批进入甘肃与蒙古族的关系

5.2 哈萨克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5.3 小结

第6章 甘肃的“天空”

6.1 初始(1936—1940)

6.2 马步芳军阀的“优待”?(1940—1942)

6.3 国民政府的棍棒与糖果

6.4 小结

第7章 最终的家园?

7.1 哈萨克族与国家的协商

7.2 其他民族就哈萨克族的商讨

7.3 哈萨克族内部的协商

7.4 协议内容

7.5 关于兰州会议的思考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哈萨克族东迁到定居的过程来讨论国家面对游牧民族时所呈现的关系问题,是在笔者的两次田野调查基础上写作而成。笔者的调查人群为现今居住在甘肃的哈萨克族,经过为期四个月的田野调查和大量的资料整理,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些材料详细的梳理,还原哈萨克族迁入甘肃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一直到其最终定居的可能。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哈萨克族东迁到定居的过程不仅能呈现了国族建构的方式之一,也呈现了西北边疆地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本文写作所限定的时间主要为哈萨克族迁甘之始(1936年)至划定哈萨克族自治县的重要会议“兰州会议”的召开(1953年),所讨论的区域也仅限定为甘肃。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书写了本地哈萨克族的详细历史,也为人类学思考游牧民族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在德勒兹([法]D·Deleuze)的观点当中,国家天然存在,并且始终试图进行最大化的资源竞争,国家将处于自己范围之内的各种事物都编码或加上条纹,即国家是一个层化空间。而游牧民族则是处在结域和解域的过程当中,他们生活在平滑空间。国家对游牧民族的编码事实上也是对游牧民族游牧性进行压制的过程。哈萨克族定居在甘肃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历史范畴的事件,也是在“一体”的前提下,他们对区域顶点的归顺。正是这种不断的“编码”和“逃离”,才使得本地哈萨克族进入国族的范畴充满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以哈萨克族为主线,试图通过其与多重关系的互动来呈现哈萨克族的游牧性面对不同国家层面所采用的应对机制。不仅包括哈萨克族与当权者的关系,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也包括其自身内部活力的活力体现。简而言之本文写作有目的有二:一是对这段原本模糊不清的历史事件完整书写;一是讨论这一历史事件在民族学、人类学上的意义,即通过这一事件来讨论国家怎样通过“捕获”的方式将哈萨克族定居下来,讨论从游牧到定居这一过程中国家与其的关系呈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