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雷州半岛东部红树林鱼类的分子分类研究
【6h】

雷州半岛东部红树林鱼类的分子分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言

1.1 鱼类早期发育形态特征

1.2 早期发育的物种鉴定

1.3 红树林鱼类研究

1.4 本论文的内容和目标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稚幼鱼与成鱼的形态学观察与记录

3.2 稚幼鱼与成鱼的形态差异比较

3.3 基因组DNA的提取

3.4 COⅠ条形码扩增电泳图谱

3.5 物种分类与鉴定

3.6红树林鱼类聚类树结果

3.7 红树林区稚幼鱼物种多样性的初步探索

4 讨论

4.1 固定剂对样本保存的影响

4.2 采样地点及网具

4.3 物种鉴定及聚类分析

4.4 物种丰度

4.5 周年变化分析

4.6 环境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展开▼

摘要

红树林是亚热带、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有明显的边缘效应,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物质,支撑渔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形态学和分子分类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从雷州半岛东部红树林海区三站点(东海岛、附城、九龙山)采集的鱼类(稚幼鱼、成鱼)进行了物种鉴定,并对该海区稚幼鱼的物种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内容如下:
  1.共采集成鱼样品共600尾,依《中国鱼类系统检索》、《中国硬骨鱼纲动物志》并参照FishBase对样本进行形态学分类,10种可确定到种,33种仅可确定到属,6种仅能鉴定到科;运用COⅠ条形码物种鉴定,经NCBI blastn比对相似度>98%的达到34种;相似度在92%-98%之间的有1种,可鉴定到属;相似度在85%-92%之间的有4种,相似度<84%的有4种,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定此8种到属。所鉴定样本隶属于10目26科44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物种数最多;虾虎鱼科(Gobiidae)物种数占鲈形目物种数的26.5%,达13种,结果支持分子分类成鱼鉴定体系的有效补充手段。
  2.采集稚幼鱼样品共1000尾,依据《长江鱼类早期资源》、《中国鱼类系统检索》等对样本进行形态学分类,其中4种可鉴定到种,4种可鉴定到属,11种可鉴定到科,2种仅能鉴定到目,2种无法确定科属关系;运用COⅠ条形码经比对相似度>98%可鉴定到种的有16种,隶属于5目11科15属。4种鱼比对相似度于86%-92%仅能鉴定到科,3种鱼比对相似度<84%,1种鱼比对相似度于92%-98%仅能鉴定到属。样品中鲈形目最多,共10科19种,占总种类数的70.3%,其次为鲻形目1科2种;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海鲢目(Elopiformes)、灯笼鱼目(Myctophoidei)均为1科1种。结果揭示早期发育阶段鱼类与成鱼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形态分类系统难于通用,分子分类则可提供有效鉴定。
  3.各季节采集到的稚幼鱼种类数存在一定差异:春季为6种,夏季为18种,秋季为10种,冬季为3种。东海岛、附城、九龙山周年的稚幼鱼样本数分别为200、380、420,准确识别的物种数分布为9种、15种、16种;相应的优势种分别为
  Gobiopterus lacustris、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小拟鰕虎鱼(Pseudogobius masago); Gobiopterus lacustris、前鳞鮻(Liza affinis)、钝塘禮属(Amblyeleotris);Gobiopterus lacustris、钝塘禮属(Amblyeleotris)。结果暗示东海岛红树林的人为破坏,围海建塘对鱼类的栖息、育幼等产生明显的影响;九龙山红树林的原生态无破坏,物种多样性丰富;附城红树林物种多样性与生态恢复与重建有很大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