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耳显微外科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测量
【6h】

耳显微外科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测量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部分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结构的解剖测量

第二部分中耳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测量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综述人工耳蜗植入相关的内耳解剖异常的诊断及处理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第一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书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结构的解剖测量 目的 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相关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供理论参数。 方法 1.1材料:取经福尔马林浸泡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耳,均来自第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其中女性4例8耳,男性6例12耳,均无中耳畸形和疾病(研究中证实)。测量工具:自制仿镫骨测量器,制图用带长针头分规,精确度0.02mm的游标卡尺,耳科莱卡手术显微镜,耳科电钻,常规耳科手术器械。 1.2方法: 1.2.1实验步骤:经乳突后鼓室进路,行乳突切除,保留外耳道后壁,暴露砧骨短脚,磨出面神经垂直段(磨去骨管)和鼓索神经,在两者之间切开面隐窝,进入后鼓室,暴露卵圆窗、圆窗龛。在圆窗龛前下方1.422mm处钻孔进入鼓阶。显露水平半规管隆起,磨出蓝线(膜半规管)。在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相关解剖标志及数据。然后去除砧骨,在匙突下方1.338mm处钻孔进入耳蜗第二圈,磨出耳蜗底转、第二圈及颈内动脉管,测量耳蜗底转前缘与颈内动脉管后缘之间的距离。 1.2.2主要观察指标:镫骨头下缘与耳蜗底转切开点之间的距离,镫骨头下缘与圆窗龛之间的距离,圆窗龛与耳蜗底转切开点之间的距离,镫骨头下缘与耳蜗第二转切开点之间的距离,镫骨头下缘与匙突之间的距离,匙突与耳蜗第二转切开点之间的距离,面神经垂直段与圆窗龛的距离,面神经与鼓索神经在圆窗平面的距离,卵圆窗与圆窗之间的距离,耳蜗底转前缘与颈内动脉管后缘之间的距离。 1.2.3测量点的选择:镫骨头下缘以镫骨后脚根部为测量点,砧骨短脚以其最末端为测量点,卵圆窗以其下缘最低点为测量点,圆窗以圆窗龛上缘的最突起点为测量点,锥隆起及匙突以其顶点为测量点,耳蜗底转、第二转切开点以钻孔中心为测量点(耳蜗底转及第二转切开点的选择各研究者及术者可能有所不同)水平半规管以其最前上一点为测量点,耳蜗底转前缘以其最前一点为测量点。水平半规管与面神经后缘以及耳蜗底转前缘与颈内动脉管后缘之间的距离指两者最短距离。 1..2.4统计学处理:所有测量数据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列出测量范围。 结果 镫骨头下缘与耳蜗底转切开点之间的距离为2.154±0.173mm,镫骨头下缘与圆窗龛之间的距离为2.458±0.248mm,圆窗龛与耳蜗底转切开点的距离为1.422±0.369mm,镫骨头下缘与耳蜗第二转切开点之间的距离为3.238±0.151mm,镫骨头下缘与匙突之间的距离为2.831±0.269mm,匙突与耳蜗第二转切开点之间的距离为1.338±0.132mm,面神经垂直段与圆窗龛的距离为4.837±0.445mm,面神经与鼓索神经在圆窗平面的距离为2.480±0.274mm,卵圆窗与圆窗的距离为1.832±0.452mm,耳蜗底转前缘与颈内动脉管后缘的距离为1.861±0.112mm。 结论 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面隐窝进路和耳蜗切开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否。圆窗和鼓岬是国内外最常采用的切开部位,绝大多数的人工耳蜗植入都采用乳突—面隐窝进路,将电极植入圆窗或鼓阶。面神经的损伤是人工耳蜗植入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相关数据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耳蜗切开点的定位及术中避免损伤面神经等重要结构提供了参考。 第二部分中耳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测量 目的 通过对中耳手术相关的解剖结构进行显微观察、测量,为中耳手术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1.1材料:取经福尔马林浸泡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耳,均来自第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其中女性4例8耳,男性6例12耳,均无中耳畸形和疾病(研究中证实)。测量工具:自制仿镫骨测量器,制图用带长针头分规,精确度0.02mm的游标卡尺,耳科莱卡手术显微镜,耳科手术电钻,常规耳显微手术器械。 1.2方法: 1.2.1实验步骤:中耳乳突解剖模仿闭式乳突根治术、面神经减压术和鼓室成型术、经典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步骤进行。经乳突后鼓室进路,行乳突切除,保留外耳道后壁,暴露砧骨短脚,磨出面神经垂直段(磨去骨管)暴露鼓索神经,在两者之间切开面隐窝,进入后鼓室,在砧骨短脚深面切除拱柱,暴露卵圆窗和砧镫关节、圆窗龛,显露面神经水平段。为了了解听骨链的结构,解剖中耳时,尽量保留听骨链的韧带,使听骨链的相互关系及其连接保持原位状态。最后去除鼓膜,完整暴露听骨链。磨出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先显示蓝线,最后将3个半规管腔全部暴露。在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相关解剖标志及数据。 1.2.2主要观察指标:水平半规管与面神经后缘之间的最短距离、后半规管与面神经垂直段后缘之间的最短距离、水平半规管与砧骨短脚之间的最短距离、面神经垂直段前缘与鼓沟在圆窗平面的距离、面神经垂直段前缘与鼓沟在锥隆起平面的距离、面神经垂直段与圆窗龛的距离、面神经与鼓索神经在圆窗平面的距离、面神经水平段下缘与镫骨底板的最短距离。 1.2.3测量点的选择:砧骨短脚以其最末端为测量点,镫骨底板以其上缘最高点为测量点,圆窗龛以其上缘最突起的一点为测量点,锥隆起及匙突以其顶点为测量点,水平半规管以其最前上一点为测量点。 1.2.4统计学处理:所有测量数据取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列出测量范围。 结果 水平半规管与面神经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587±0.206)mm,后半规管与面神经垂直段之间的最短距离为(2.514±0.386)mm,水平半规管与砧骨短脚之间的最短距离为(2.422±0.251)mm,面神经垂直段与鼓沟在圆窗平面的距离为(3.622±0.369)mm,面神经垂直段与鼓沟在锥隆起平面的距离为(3.562±0.217)mm,面神经垂直段与圆窗龛的距离为(4.837±0.445)mm,面神经与鼓索神经在圆窗平面的距离为(2.480±0.274)mm,面神经水平段与镫骨底板的最短距离为(2.248±0.204)mm。 结论 中耳乳突与周围器官组织解剖关系密切,尤其是与面神经,更是如此。熟悉中耳解剖结构及其毗邻的关系、距离是避免并发症的重要基本知识。面神经损伤是中耳手术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乳突手术多发生于锥段,鼓室成形多发生于水平段,镫骨手术及外耳道、中耳成形术多损伤水平段或垂直段。彻底清除病变是中耳手术最为重要的部分,不管采用开放式、闭合式或重建外耳道后壁手术,其前提都必须保证彻底清除病变,避免复发。相关测量数据为中耳手术中避免损伤面神经等重要结构提供了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