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促进游离移植组织再血管化之细胞疗法的种子细胞来源探讨
【6h】

促进游离移植组织再血管化之细胞疗法的种子细胞来源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声明

前言

第一章成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脂肪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的混合培养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血管内皮细胞的不同来源、体外培养方法及其在细胞组织工程中的应前景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游离组织移植是整形与修复重建外科的基本技术,游离的组织移植到受区以后,其血液供应是成活的基础。早期的营养供应主要依赖供体周围组织液的血浆营养,但这种营养供应是有限的,不能保证供体的长期存活,仅能帮助其渡过早期的缺血缺氧状态;移植48小时后,供体组织开始与受区血管床建立新的血液循环,此再血管化过程是游离移植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再血管化不及时或不充分都会导致供体组织发生坏死。因此探索促进游离移植组织再血管化的手段,是整形外科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在游离脂肪移植领域,如能解决移植后的血供问题,就能突破游离脂肪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瓶颈问题——中心性坏死、吸收和纤维化。 细胞疗法是指应用自体、异体或同种异体的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以达到治疗、诊断或预防作用的目的。细胞疗法最初和最成功的范例是输血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疗法的治疗领域不断拓宽,延伸到了肿瘤的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治疗等领域。细胞疗法也能有效地促进血管生成和创面愈合,保护缺血缺氧组织。到目前为止,骨髓基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都有确实的促进组织再血管化作用的证据。 然而,要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细胞疗法的种子细胞除了需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外,还要满足来源充足、易于采集、体外扩增能力强等条件。综合这些考虑,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和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是比较好的两个选择。EPCs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它来源于骨髓,能从外周血中分离获得,病理应激状态下能富集到缺血损伤部位,参与新血管的生成。所以从理论上说,它是促进移植物再血管化的理想种子细胞。但EPCs的体外增殖能力不强且外周血中含量很少,是它作为种子细胞来源的缺点,使用培养晚期出现的晚期EPC有望弥补这个缺陷。ASCs能从脂肪组织中大量获得,是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充足、易于采集、体外扩增能力强的优点。ASCs也具有促血管化作用,能在缺血部位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还能分泌促进血管新生的多种细胞因子。鉴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我们设想将EPCs与ASCs混合,可能利用ASCs促进EPCs的增殖,并利用EPCs诱导ASCs向内皮方向分化,使二者的组合成为促血管化种子细胞的“黄金搭档”。目的:探索如何获取采集方便、来源充足、易于扩增的促血管化种子细胞,以应用于细胞疗法,促进游离移植组织的再血管化。 方法:1、分离培养成人外周血来源EPCs采集健康成人肘静脉血,PBS等倍稀释后,叠加到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离心后小心吸取中间单个核细胞层,M199培养基洗涤两次,重悬于含有20%胎牛血清、10ng/ml VEGF的M199培养基中,接种于人纤维连接蛋白(humanfibronectin,hFN)包被过的6孔板中,置饱和湿度、5%CO<,2>、37℃孵育箱中进行培养,第4天首次换液,此后每2至3天酌情换液。 2、观察成人外周血来源:EPCs在体外培养过程当中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演变每日对EPCs进行大体形态观察并摄像,分别于第7日及第21日,将EPCs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下来,行CDllc、CD14、CD31、CD34、CD44、CD45、CD133、vwF、flk-1的流式细胞学分析。 将EPCs接种在hFN包被过的盖玻片上,于第7天时取出,固定后行vWF,CD31,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将培养至第21天的EPCs消化下来,制作细胞爬片,行vWF免疫组化染色检查。 3、分离培养人ASCs人ASCs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朱茗硕士惠赠,以普通高糖DMEM培养基+10%胎牛血清进行培养,每3至5天传一代。 4、成人外周血来源EPCs与人ASCs的混合培养将第5代的ASCs消化下来,重悬于M199完全培养基中,在EPCs首次换液时(第4天)接种于长有EPCs的培养板中,同一板上不加的孔为对照,24小时后首次换液,之后换液方法同EPCs,的方法。 5、ASCs向内皮细胞方向的诱导培养从脂肪抽吸物中分离出ASCs,分离出来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使用EPC的完全培养基(M199+VEGF lOng/ml+20%FCS)进行诱导培养,一部分用普通DMEM高糖培养液进行正常传代培养,作为阴性对照。1月后分别对诱导和未诱导的ASCs行CD29、CD31和CD45的流式细胞学分析。 结果与讨论:1、外周血来源单个核细胞接种后约有1/20贴壁。第4天左右可形成从中心向外放射的典型EPC集落,第7天有大量长梭形、双极针样细胞生长,流式细胞学分析显示它表达CD11c、CD14、CD44,弱表达CD31、flk-1、vWF,不表达CD34、CD13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31表达阳性,vWF表达弱阳性,CD34表达阴性。说明培养第7天的外周血来源单个核细胞表达单核巨噬细胞系相关抗原阳性,表达内皮细胞系相关抗原弱阳性,表达造血细胞系相关抗原阴性,符合内皮祖细胞的表型特征,且本实验结果支持EPCs与单核细胞同源的学说。 2、将上述细胞继续培养,第7-10天左右长梭形细胞开始减少,同时出现大量椭圆形细胞,呈内皮细胞典型的鹅卵石样,符合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形态。第3 周时长梭形细胞已基本消失,而椭圆形细胞增殖旺盛。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培养第2l天的细胞表达CD31、vWF明显增加,而CD44的表达明显下降,CD34的表达仍为阴性。培养至第21天的细胞爬片行vWF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为阳性。说明原代培养晚期(第2周以后)能出现更符合内皮细胞特征的晚期内皮祖细胞(1ate EPC),与培养早期(第4~7天)出现的早期EPC(early EPC)相比,其内皮细胞系相关抗原的表达增强,而单核巨噬细胞系相关抗原的表达减弱。3、ASCs与原代EPCs共同培养第2天,可见共同培养组的EPCs较对照组的更为伸展,细胞数目也更多;第3天仍可见相同现象。说明ASCs与EPCs共同培养时,能促进EPCs的增殖分化。 4、ASCs在EPCs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月后,流式细胞学分析显示其CD31表达明显上调,CD29的波形变为双峰状。说明此时细胞成分已发生了改变,出现了高表达内皮细胞相关抗原CD31的细胞群。 小结:1、本实验从成人外周血中成功分离培养出了EPCs,并证实其表达单核巨噬细胞系相关抗原,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相关抗原,为EPCs表面标志的鉴定提供了新的证据。 2、在国内首先对EP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变化作了观察,并从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出了增殖能力较强,在细胞疗法领域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晚期EPC。 3、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联合使用EPCs与ASCs促进组织再血管化的设想,并对EPCs与ASCs的相互作用作了初步的探索,观察到了ASCs促进EPCs增殖分化的现象。 4、对ASCs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做了初步的尝试,观察到了ASCs在EPCs的培养条件下能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