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评价
【6h】

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和比较改进后的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和传统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等情况,评价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总结出经改进的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技术改进要点,推广应用于临床。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术后近期效果,了解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有否复发及复发原因,以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0年1月-2006年10月到我院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且病历随访资料完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48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B两组,使用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为A组;使用经改进的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的为B组。A组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37~67岁;B组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30~70岁。所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均经过卡马西平、苯妥英纳等药物治疗,症状曾缓解后又复发。A组采用传统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B组采用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B组较A组改进的手术步骤主要包括:1)根据病人胖瘦等具体情况选用直、斜或横切口,斜和横切口较直切口短,创伤较小,但牵拉肌肉暴露骨窗较难。2)采用椭圆形微骨窗,直径2cm左右,减少开颅时间;把骨窗上界边缘的内板磨除,为显微镜下手术创造足够的视野及操作空间。3)在显微镜下充分游离整段三叉神经周围的蛛网膜。4)三叉神经根入颅区要360°方向探查并对该处的蛛网膜及小血管进行梳理。5)无明确“责任血管”的病例,要重视三叉神经REZ区粘连蛛网膜及细小血管的处理,特别是三叉神经REZ腹内侧出现的细小的血管,彻底剪开蛛网膜,整段三叉神经充分游离。6)用Telfon片包绕整段三叉神经一周,钛夹固定,而不采用仅在神经与血管间垫入Telfon片的方法,确保神经360°方向均被包裹隔离。7)显微血管减压完成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确认无出血后,使用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8)不放置引流管。随访主要通过信访及电话访问完成;信访以临床问卷调查为主。全部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A组血管受压情况:小脑上动脉压迫三叉神经根者有14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神经根者3例,静脉压迫神经根者1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者4例;呈血管纡曲袢状压迫12例、交叉压迫5例、伴行压迫2例、环绕压迫1例;B组血管受压情况:小脑上动脉压迫三叉神经根者有18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神经根者6例,静脉压迫神经根者2例,环绕1例;呈血管纡曲袢状压迫17例、交叉压迫5例、伴行压迫3例、贯穿压迫1例,环绕压迫1例。传统治疗组术后疗效:治愈10例,好转9例,无效2例;改进治疗组术后疗效:治愈24例,好转3例,无效0例。A组术后复发5例,B组术后复发0例。统计结果:两组病人在性别组成、年龄和病程长短上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治疗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和治疗效果上有显著差异,改进组住院天数及手术时间都较短,治疗效果更好。 结论:经改进的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疗效优于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蛛网膜下腔段特别是REZ处的360°全程完整包裹三叉神经,可能是降低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对于术中未发现明确责任血管的TN病例,对REZ的蛛网膜及血管仔细梳理,神经根环形包裹保护可达到满意疗效;MVD作为功能性疾病的手术治疗,采用微骨孔手术完全可以满足手术操作需要,可以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本研究B组术后并发症短暂性面瘫、面部麻木等并没有明显增加,但脑脊液漏发生率减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