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DNA多态性及TN1种群标记
【6h】

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DNA多态性及TN1种群标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稻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的DNA多态性研究

2.1材料和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种群特异片段的SCAR转化

3.1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克隆和鉴定

3.2测序结果与SCAR引物的设计

3.3 SCAR扩增

3.4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较

3.5致害性种群的SCAR检测

3.6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TN1种群特异片段的生物学研究

4.1材料和方法

4.2结果与分析

4.3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褐飞虱田间种群的TN1种群特异片段的测定

5.1材料与方法

5.2结果与分析

5.3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总讨论

6.1褐飞虱种群DNA多态性研究

6.2 TN1种群特异片段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

6.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该文从稻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的DNA多态性入手,寻找种群的特异性标记,以特异性标记为基础,对种群进行纯化,并进行了相对纯合种群的生物学比较实验和遗传学实验,对稻褐飞虱致害性转变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结果如下:一、不同致害性种群,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无论雌雄虫,TN1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大于Mudgo与ASD7种群,不同致害性种群群体间的基因多样度大于群体内的基因多样度.具有多态性的条带聚类分析表明,雌雄虫联合聚类,同一致害性种群的不同个体可以归为一组,雌雄两性试虫分为不同两组,揭示不同致害性种群间存在明显遗传差异,致害性的遗传可能与性染色体连锁.二、部分具有种群特异性的RAPD片段,回收、克隆、测序,转化为SCAR标记,只有TN1种群的一个特异片段转化成功,大小约为410bp左右,出现频率为60﹪左右.每个种群近100多个个体的验证,只有TN1种群出现此特异标记,Mudgo与ASD7种群没有,这条标记是TN1种群的特有标记.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与Genbank中的序列没有较高的同源性.三、以TN1种群的特异片段为标记,筛选获得了两个群体,即具有特异标记的群体(

著录项

  • 作者

    关秀杰;

  •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 授予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 学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志涛;
  • 年度 200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435.112.3;
  •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性; 致害性遗传变异; RAPD; SCAR;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