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6h】

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农业技术进步的概念

1.2.2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

1.2.3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

1.2.4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

1.2.5农民的技术需求分析

1.2.6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1.3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1研究方法

1.3.2数据来源

1.4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1.5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技术进步的基本理论与计量方法

2.1技术进步的基本理论

2.1.1技术变迁决定论

2.1.2制度变迁决定论

2.1.3技术动力论

2.1.4诱致性创新论

2.1.5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及其测算

2.2.1 C-D生产函数

2.2.2 CES生产函数

2.2.3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2.2.4增长速度方程

2.2.5丹尼森增长因素分析法

2.2.6数据包络分析

2.3农业技术进步类型测定

2.4农民技术需求行为的定量分析

2.5本文所采用的有关计量方法

2.5.1各种作物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2.5.2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方法

2.5.3 logistic模型

2.5.4相关性分析

2.5.5数据资料来源和处理

第三章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析

3.1玉米的主要品种及其区域分布

3.2我国玉米主产区生产技术采用现状

3.2.1玉米育种

3.2.2耕作技术

3.3玉米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3.4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判定

3.4.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年度判别

3.4.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类型的阶段判别

3.5小结

第四章水稻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析

4.1水稻的主要品种及其区域分布

4.2水稻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4.2.1品种选育

4.2.2配套栽培技术

4.2.3机械技术

4.3早稻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4.4早稻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

4.4.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早稻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年度判别

4.4.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早稻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分阶段比较

4.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早稻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地区比较

4.5小结

第五章小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析

5.1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其区域分布

5.1.1小麦种植区划

5.1.2我国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

5.2小麦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5.2.1小麦品种的改良

5.2.2保墒蓄水与节水技术

5.2.3地膜小麦栽培技术

5.2.4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5.2.5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推广

5.2.6小麦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

5.3小麦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5.4小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判定

5.4.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年度判别

5.4.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分阶段判别

5.4.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地区比较

5.5小结

第六章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析

6.1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增长的关键因素

6.2粮食作物土地生产率与劳动力生产率的比较

6.3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判定

6.4不同作物、不同地区之间技术进步模式存在差异

6.5小结

第七章农户技术需求对我国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影响

7.1技术需求与技术进步

7.2我国农户技术需求现状

7.3我国农户对各种类型粮食生产技术的需求分析

7.4农户行为对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影响分析

7.4.1计量方法

7.4.2数据及其来源

7.4.3计算分析

7.5小结

第八章技术推广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

8.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8.2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8.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8.4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类型与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

8.4.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有待改进

8.4.2不同类型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

8.5小结

第九章我国粮食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9.1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9.1.1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9.1.2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9.1.3与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技术将更加受关注

9.2我国粮食技术进步面临考验

9.2.1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9.2.2资源瓶颈凸显科技作用

9.2.3农业政策的调整

9.2.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将影响农业技术需求模式

9.3未来粮食生产技术展望

9.3.1农业机械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9.3.2优良品种将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作内容

9.3.3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将有大发展

9.3.4资源节约型技术将是农业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

9.4小结

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10.1结论

10.1.1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在不同粮食作物增产中的贡献程度有所不同

10.1.2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作物生产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

10.1.3不同农作物技术进步的历史发展轨迹不同

10.1.4不同地区之间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速度不同

10.1.5不同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10.1.6农户对各种类型农业技术的需求强度不同

10.1.7农户自身条件及行为对各种类型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程度不同

10.1.8农户需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技术服务

10.1.9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的最佳获得途径和时机选择存在差异

10.2建议

10.2.1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建设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0.2.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撑作用

10.2.3切实加强条件建设,提高粮食生产防灾抗灾能力

10.2.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0.2.5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农业技术研发

10.2.6改革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在农业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长期短缺向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长为2005年的48402.2万吨,年均增长速度5.85﹪,技术进步带来的单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为我国粮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着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30﹪~40﹪,很多成果没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推广应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也有成果应用主体的科技意识和接受能力差的问题,还与成果本身适用性密切相关.科技成果只有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在2033年人口将达到15亿,如何满足15亿人口的粮食安全?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粮食增产中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小,有些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还出现了下降趋势,可见,未来粮食产量的增长只有通过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来实现.了解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并掌握其发展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从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性、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和农民接受技术的主动性三个方面着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 本文通过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28年来几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技术进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探寻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模式的变化历程及发展趋势,同时对不同地区之间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寻找我国地区间农业技术的发展变化规律.并结合农业部科技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广大农户(我国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者)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的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水稻、玉米、小麦的技术进步模式进行判定分析,发现:1.我国改革开放28年来,粮食作物的M型和BC型技术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小麦和玉米主要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而水稻(以早稻为例)生产的技术进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90年代则以生化型技术进步为主导、进入21世纪水稻生产呈现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发展趋势.2.小麦生产技术进步的年度间变化最为剧烈,而早稻技术进步最为平稳.3.西部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为落后.4.小麦生产技术进步速度以东北地区最快,西部地区最慢. 在对三大粮食作物技术进步模式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农业部科技入户调查资料对我国农户技术需求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1.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农户普遍对良种及其配套技术需求较为强烈,而对于机械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弱.同时发现我国机械技术需求受农户年龄、性别、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2.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农户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3.良种及其配套技术适合面对面授课、举办培训班等较为直接的农技推广方式,而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则适合广播、书报、物资公司及供销社的技术宣传和介绍等相对间接的推广方式.4.良种和田间管理技术适合按照农时来宣传推广,而机械、信息、贮藏加工等技术则适合在农闲时间一次性传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