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蓝狐自咬症及遗传学基础研究
【6h】

蓝狐自咬症及遗传学基础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蓝狐是世界上广泛饲养的珍贵毛皮动物,狐皮是制作高档裘皮服装和饰品的重要原料。自咬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蓝狐的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给蓝狐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行为学、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方面分析自咬症的发病机理,筛选自咬症蓝狐RAPD分子标记,探讨DRD1、DRD2、5-HT1AR候选基因与自咬症的关联性。主要结果如下:
   1.选用体重相近的健康蓝狐90只(公母各半),其中试验组60只,对照组30只,模拟蓝狐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不良环境,采用摇床、转移栋舍、限制、拥挤、饥饿、休息等6种不同的应激诱导方式并结合10种血液生化指标探讨蓝狐自咬症的发病原因。应激诱导30d,试验组血清中GPT、ALP、GSH-PX和CAT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应激诱导60d,ALP、CK、GSH—PX、CAT和MDA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OD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P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OT、LDH、GLU活性在整个应激诱导过程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应激诱导组与对照组蓝狐自咬症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2.选用4只健康蓝狐和4只自咬蓝狐相间放置,用监控摄像头进行行为学观察,在蓝狐的各类行为中,所占观测时间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趴卧、走动、玩耍、采食、站立、梳理、抖毛;健康蓝狐的趴卧行为、玩耍行为明显高于自咬蓝狐;走动、抖毛和梳理行为明显低于自咬蓝狐。自咬蓝狐单次自咬持续时间在10秒钟以下的占70%以上,超过40秒的在5%以下;病情较重的自咬蓝狐自咬次数和持续时间都明显高于病情较轻的蓝狐。
   3.选用自咬蓝狐15只,健康蓝狐10只,分为三组进行繁殖,探讨自咬症与遗传的关系,并对试验基地蓝狐自咬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试验基地蓝狐自咬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10月份,基地蓝狐群的发病率为2.28%,发病较高的栋舍达4.17%,环境应激诱导试验群发病率为5.56%。30天分窝,自咬蓝狐存活的2窝后代全部自咬,发病率为100%,最早出现自咬的时间为44日龄,2窝健康蓝狐后代发病率为16.67%,蓝狐自咬症的发生受遗传影响比受环境影响要大。
   4.以DRD1、DRD2、5-HT1AR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探讨基因多态性与自咬症的关联。克隆测序得到蓝狐DRD1、DRD2、5-HT1AR基因部分外显子序列长度分别为864bp、819bp和611bp。在DRD1、DRD2、5-HT1AR基因部分外显子序列共检测到8个突变位点,其中DRD1基因T206C位点处碱基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态与蓝狐自咬症有极显著关联(P<0.01);DRD2基因T356C位点、DRD2基因T457c位点、5-HT1AR基因C351G位点处碱基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态与蓝狐自咬症有显著关联(P<0.05);DRD1基因C314T位点、DRD1基因C668T位点、DRD2基因G115A位点、DRD2基因G400T位点处碱基突变导致的基因多态与蓝狐自咬症没有关联(P>0.05)。
   5.采用RAPD技术,研究与自咬症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条能产生清晰、稳定扩增产物且具多态性的随机引物,在自咬和健康蓝狐群中多态率为39.17%。其中6条随机引物在健康蓝狐和自咬蓝狐DNA池扩增出了差异条带,经个体验证,引物S472、S485在健康蓝狐和自咬蓝狐出现差异条带的个体数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可以用作蓝狐自咬症的分子标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