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交感神经对小鼠小肠黏膜结构及其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分布的影响
【6h】

交感神经对小鼠小肠黏膜结构及其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分布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第一章前言

1肠道的神经系统

1.1外来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相互协调胃肠功能

1.2肠神经(ENS)的组成

1.3肠神经元的分类

1.4肠道的交感神经支配

2交感神经与小肠黏膜结构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关系

2.1肠黏膜组成与消化吸收功能

2.2肠神经与消化吸收功能

3交感神经与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关系

3.1交感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3.2肠黏膜免疫屏障的组成与特点

3.3肠黏膜组织中交感神经与黏膜免疫的相互作用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6-OHDA损毁小鼠外周交感神经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外周交感神经损毁对小鼠体重及其黏膜结构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实验动物及处理

2.2切片制作过程

2.3HE染色程序

2.4数据处理

3结果

3.1体重的变化

3.2小肠管腔和肠上皮的变化

3.3绒毛长度与V/C比值的变化

3.4黏膜厚度与绒毛宽度的变化

4讨论

5小结

第四章外周交感神经损毁对小鼠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及IL-4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动物及处理

2.2取材与固定

2.3切片具体制作过程:

2.4检测指标和方法

3结果

3.1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分布及数量的变化

3.2肠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分布及数量的变化

3.3小肠CD4+细胞、CD8+细胞分布及数量的变化

3.4交感神经损毁对小鼠小肠IgA+细胞分布及数量的变化影响

3.5交感神经损毁对肠组织中细胞因子IL-4含量影响

4分析与讨论

4.1交感神经损毁后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4.2交感神经损毁后使小肠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4.3交感神经损毁后小肠T细胞亚型的数量发生变化

4.4交感神经损毁后小肠中sIgA增加

4.5交感神经损毁后小肠细胞因子IL-4水平降低

4.6交感神经纤维损毁影响肠道的免疫状态

5小结

第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实验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等技术研究了交感神经损毁后成年小鼠体重、小肠黏膜结构以及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分布的变化,探究交感神经对小鼠小肠黏膜吸收和黏膜免疫屏障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如下: 1、成年昆明小鼠腹腔连续注射交感神经损毁剂6-羟多巴胺(100mg/kg体重)5d,能够有效的损毁肠道交感神经。 2、交感神经损毁后两周小鼠体重下降3.4%(P<0.05)。 3、交感神经损毁后小鼠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肠绒毛长度、肠绒毛宽度、黏膜厚度以及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比对照组都不同程度的减小,分别减少了5.6-19.4%、8.8-24.7%、4.4-16.9%和0.88-24.1%。 4、交感神经损毁后小鼠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不同程度的变化。(1)交感神经损毁后各肠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5.7%-33.8%),其中十二指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组间差异显著(P<0.01)。(2)杯状细胞数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依次增多,但交感神经损毁组各肠段中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少于对照组18.5%、10.6%、18.1%。其中十二指肠和回肠两个肠段数量呈差异显著性(P<0.05)。(3)交感神经损毁后CD4<'+>T细胞数减少(6.9%-50.1%),CD8<'+>T细胞数增加(11.2%-73.0%),CD4<'+>/CD8<'+>淋巴细胞的比值下降(0.04%70.6%),(4)交感神经损毁后小鼠肠黏膜单位面积中IgA的阳性细胞数增加13.9%-61.5%,其中十二指肠段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5)外周交感神经损毁后小鼠肠组织细胞因子IL-4水平下降22.4%,呈差异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外周交感神经损毁后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和肠黏膜免疫细胞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交感神经在维持肠道黏膜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肠黏膜吸收功能和免疫屏障的重要调节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